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桃園文選】一個早慧的天才 王弼與《老子注》

作者:鄭國雄
「王弼」這個名字,認識的人應該不多,其實我也是其中一個,但因緣際會,讓我有機會一窺這位三國時期的大天才。

 
           

王弼,字輔嗣,三國魏山陽高平人(今山東金鄉)。生於魏文帝黃初七年,卒於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西元二二六年至二四九年),死時僅二十四歲。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五世祖與六世祖在漢代均位列三公,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其繼祖父,因為其心智成熟年代在正始期間,東晉袁弘《名士傳》把他列為「正始名士」。

 
           
Screenshot_20200405_182232
王弼,字輔嗣,三國魏山陽高平人。圖:翻攝每日頭條

關於王弼的身世及聲名,是否因為他的早逝,導致歷史少有記載,不得而知,在陳壽的《三國志》並沒有為王弼專門立傳,僅在《鍾會傳》末附上短短的一段:「初,會弱冠,與山陽王弼併知名。弼好論儒、道,辭采逸辯,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就這輕描淡寫的幾筆,但已為王弼在歷史上與文壇上做了最佳的定位。

 
           

王弼以二十餘歲的年齡,能夠在學術著作上卓然有成,完成《老子》、《易經》的注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人。由其對於這兩部深奧難懂的古籍,他竟能融會貫通,心領神會,成為一家之言,若非天資聰穎,才情縱橫,怎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學養,又如何能奔馳於當代,傲視於後世呢!

何紹《王弼傳》說:「弼幼而察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所謂的「察惠」便是指王弼聰明機伶;「通辯能言」則指其思想清晰、述而有理、言而有物;對於古籍「好老氏」,可見他從小對於哲學思想的喜愛,在當代玄學的思想下,是一位引領風潮的人物。但,別忘了,他可是一位僅十餘歲的小孩啊!

魏晉時期,像王弼這樣具領悟力的人格特質的人,都有一種高邁而不流於俗調的生命表現〈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何紹對於王弼性情與嗜好描述如下:「性和理、樂遊晏、解音律、擅投壺。」這雖然是對他多采的藝術生活日常寫照,但也說明其性情及對生命自由的追求。愛好玄理、宴飲遊樂、擅長音律、投壺飲酒,這些行為是一種為追求生命自我解放,擺脫兩漢經學論述枷鎖的典型。

文人在那個「動輒得咎」、「朝不保夕」的時代裡,生命如飄於空中的飛絮,只要風輕輕一吹,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儒家思想已無法繼續支撐他們,所謂的經世濟民,仁民愛物的淑世情懷都只是空談,所以「易」、「老」、「莊」三玄成為當代思想主流。他們崇尚玄理思辯、注重清談,追求心靈的自由、生命的解放,因而為當代之風潮,而這風潮的啟者王弼便是其中之一,而其注作《老子注》便是這個風雲時代下的產物。

王弼對老子思想的根本觀念為「以無為本」的思想, 他在《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注解道:「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王弼意謂,天地萬物以有形有象為存在,而這些萬物形象的發生,是由於「無」這個根本,所以要使有形有象的萬物得以保全,就必須守住「無」這個根本。從王弼對《老子》這段話的解釋中可以看到王弼「無」的思想與《老子》「無」的思想之不同處,關於《老子》對於「無」的詮釋,係以「道」或「無」當作天地萬物生成的根源。

對於老子思想的體用關係,他提出了「崇本息末」的原則,「本」與「末」,原是一般性的概念,指事物的根本與細節、原始與流變,而生活中亦有「捨本逐末」、「本末有序」等用語,而王弼但把「本」與「末」賦予哲學含意,把「崇本息末」當作基本原則來詮釋「易」、「老」,並以此來貫通玄理中「有無」、「體用」的問題。

王弼論述老子的「道論」,強調「天下萬物,以無為本」。老子對於「道」以「有」、「無」兩面來論述,在《老子》首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老子》是以道之「有」、「無」的雙重性來詮釋天下萬物的存在,王弼則將「無」推為形上之「道」,將「有」推為形下之物的層次。亦即天下萬物之存在是有形有名存在,而有名有形的存在,必以無名無形的道為本。

王弼「以無為本」之說,對於「道」只能有形式之界定,併無關內容意義,不能說他貫通老子義理,而「崇本息末」的主張,是從「自然」講「道」、「無」、「無為」,是發揮老子「自然境界」的哲學思想,為老子形上哲學找到了貫通之路。

一個早慧的天才,曠世絕倫的思想家,在短短的二十四年生命中,留给後人的是一部部經典鉅著,若非他對《老子》一書的注解,讓我們能掌握大思想家老子的言論精髓,若非他的不凡見地,我們又怎能輕易一窺《易經》的奧秘。試想,若他能再多活個二十載,對中國的哲學思想會有多大的影響啊!偉哉!王弼。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