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飽餐一頓,開始癱在沙發上滑著手機上的影片享受快樂的休息時光。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滑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美食影片。裡面的食物彷彿施展魔法,讓你產生了無限遐想,雖然才吃過飯根本不餓;不過在意識到發生什麼事之前,早就已經叫了外送APP、打開零食或出門買點心吃,開心地期待著「飯後餐」。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飲食衝動,當看到或聞到美食時,就是會忍不住想要把它們全部吃掉!享受美食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天性,對這種享受的預期是激勵了我們進食的動力,食物的視覺和氣味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想像著如果能將它們吃下肚該有多好。如此一來便對食物產生了強烈慾望,進而付諸行動。有時這種慾望甚至會「平白無故」出現,不需要很好的理由,就是單純想吃點"好吃的",其實你可能根本不餓,但這種想要進食的慾望卻異常強烈,且難以抵抗。
殘酷的是,讓我們生出無限慾望的美食通常都不健康, 2015年的一項研究說明,高度加工過的食品容易形成「食物成癮」,它們與濫用藥物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比如高劑量、吸收速度快。正因如此,像巧克力、冰淇淋、洋芋片、曲奇餅乾等食物,總是被吃貨們惦記,它們的特點通常是高脂高糖,非常容易刺激食慾,甚至可能導致飲食失調,為健康帶來隱患。
為什麼明明在胃沒有咕咕叫的情況下,卻仍然會對食物產生嚮往感覺飢餓?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從科學角度來看,生理上的飢餓感是由複雜的生理訊號管控,而這些訊號可以刺激我們的食慾,在我們吃飽之後抑制的僅是慾望,產生飽腹感;然而吃這件事,遠不止是一種生理需求,還是我們對食物的「渴望及想要」,與大腦內的一種獎勵體系有關,這種體系會驅使我們吃下高熱量的食物,能輕而易舉地壓倒已經存在的飽腹訊號,嚴重削弱我們抵抗食物誘惑的能力。
獎勵體系的活躍度存在個體間差異,對有的人來說,這種體系的活躍程度比他人更勝。對這樣的人來說,他們非常難以抵擋食物的吸引力。例如在2007年,一組實驗心理學家就對喜歡和不喜歡巧克力的人進行了一項大腦成像研究,發現喜歡巧克力的人在看到、嚐到巧克力時,大腦獎勵區域的活動會比不喜歡巧克力的人更活躍。至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科學家並不完全了解,但他們相信這是由基因和學習因素共同導致的。
這種獎勵系統在引導尋找食物來源、鼓勵攝入食物方面有著很高的效率,正因如此,它可以輕而易舉地克服飽腹感訊號。這樣的特點對現代人來說似乎並不妙,但在人類還是狩獵採集者時期,它所帶來的益處非常明顯,在需要能夠快速地發現食物來源,並儘可能地攝入高熱量食物的情況下,這種機制可以保護狩獵採集時期的我們免受飢荒的威脅,確保基礎生存。
因為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就接觸到大量高熱量的食物。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非常困難,它需要不斷地鞭策與堅持。在探討如何才能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的這樣一個事實,有強大的生物和心理力量在這種環境中誘使我們追求食物。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食物的渴望並不是什麼道德上的過錯。那些針對飲食和體重而發表的無端指責與羞辱是有害的。在認清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我們對於食物的過剩慾望。
節食是很多人用來控制飲食和體重的首選。這種方法往往適得其反,它會讓你對食物的渴求更強烈。有研究表明,當節食者在對某種非常渴望的食物進行控制時,反而會對這種食物產生極為強烈的渴望,有意的迴避會讓這些食物更明晃晃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一旦想到這些食物,慾望就會加倍。
一個好的開始或許是設定一個現實的飲食和體重管理目標。而它有可能開啟一個良性循環,當目標實現時,我們對這種成功的信念感也能隨之增強,從而改善情緒,進而幫助我們沿用更健康的飲食策略。
情緒也是有可能導致不正常食物慾望產生的原因。因此,當遇到情緒問題時,別想著用食物來解決,去尋求其他的替代應對策略能幫助你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後一點,我們應該試著去區分生理飢餓和進食慾望的區別。享受美食是件重要的事,不過要記住,聽從身體發出的飽腹訊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