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問題是全球性話題,台灣從早期的掩埋到焚化處理,都是解決垃圾問題的處理方法。位於基隆的潮境公園及復育公園,也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戶外園區,每到假日總是吸引許多民眾放風踏青的好地方。其實,這座公園前身是早期的「八斗子垃圾掩埋場」,也是全省少有臨海的垃圾掩埋場,海科館籌建之期接收這片滿是垃圾的土地,在歷經專業考量、評估下,將垃圾掩埋場美化成公園,讓這片海灣與海底的生物重現生機與美麗。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說,復育公園週邊的「飛天掃巴」、「地景相框」、「鸚鵡螺廣場」是熱門拍照與打卡的夯點,碧海藍天與青青草原共構美景,是全省有名的海岸公園,也被雜誌列為全台最完整的30座特色公園之一,而踏坐在公園其實離腳下的垃圾距離只有50公分。美麗的底下是垃圾的歷史軌跡,也是現今有名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場域。
民國86年海科館籌備處成立,第一個建館工程即是處理八斗子垃圾掩埋場帶來的環境汙染危機,幾經專家研究與評估,遷移垃圾掩埋場的複雜度與困難度太大,因此選擇與垃圾掩埋場共存。除了將垃圾掩埋場美化成公園外,也依照政府規定定期進行陸域與海域監測作業,作法便是設立潮境工作站及抽水站,將這被認為汙染的海水抽到工作站畜養與復育海洋生物。這二十年來監測結果,潮境海灣的水質均在正常值的範圍內,而潮境工作站的海洋生物也能正常活存,許多生物繁衍後代,也讓潮境工作站成為海科館海洋生物復育中心,也是民眾可以觀賞海洋生物的地方。
陳素芬表示,今年3月即將在潮境開幕的潮境海洋智能館,也是海科館因守護這片海灣與長期進行海洋監測,累積有許多專業能量與努力也將同時展現,而這片原為「八斗子垃圾掩埋場」化身為民眾造訪樂遊的潮境公園和復育公園,也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傑出代表。如今已化身成為服務每年超過百萬人的美麗海岸公園,期待國人以此為案例,多尊重大自然,減少垃圾與廢棄物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