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有片】動物小雞只認保育員麻麻 跟前跟後黏緊緊

雞、鴨、鵝等早熟性鳥類,幼雛孵化後的「印痕行為」,看到第一個會「動」的東西就會認定做媽媽。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兒童動物區內保育員帶小雞的畫面,正巧反映這種特殊情緣,雖然小雞現在已經長大,但只要聽到保育員的聲音,就會循聲奔向「阿潘」媽媽。

雖然小雞現在已經長大,但只要聽到保育員的聲音,就會循聲奔向「阿潘」媽媽
雖然小雞現在已經長大,但只要聽到保育員的聲音,就會循聲奔向「阿潘」媽媽。圖:台北動物園提供

台北動物園兒童動物區去年用孵蛋器孵出5隻小雞,小雞破殼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保育員「阿潘」潘秀娥。雖然小雞現在都已經長大,但每天只要阿潘推著手推車出現,牠們總會遠遠循聲奔向阿潘,走到哪牠們就跟到哪。「印痕行為」被發現並深入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早熟性鳥類,但在動物園裡,除了雞、鴨、鵝等鳥類,類似且相對明顯的「印痕行為」也曾發生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

兒童動物區去年用孵蛋器孵出5隻小雞(潘秀娥提供)
台北動物園兒童動物區去年用孵蛋器孵出5隻小雞。圖:潘秀娥提供

台北動物園表示,潘秀娥曾經養過非常多被動物媽媽棄養或出生後媽媽不幸死亡的動物寶寶,2007年誕生的馬來熊「熊妹」,由於媽媽前兩胎育幼都不順利,因此出生當天獸醫師就將眼睛還沒張開的「小熊妹」送到兒童動物區由潘秀娥進行人工哺育。「小熊妹」10個月大搬到熱帶雨林區展開獨立的生活,爬樹、上棲架四處探索,2歲時某天「小熊妹」在樹上休息,傍晚保育員從5點呼喚到6點都不願意下樹,眼看天就要黑了,只好出動1年多不見的「阿潘」到雨林區嘗試呼喚,果然「小熊妹」沒有忘記「媽媽」,立刻從樹上下來。

「印痕行為」被發現並深入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早熟性鳥類
「印痕行為」被發現並深入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早熟性鳥類。圖:台北動物園提供

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勞倫茲長期研究雁鴨和鵝特殊的行為模式,例如從蛋殼孵出來時,會把看到第一個會動的東西當成媽媽,還有記住第一次聽到的聲音,把它當成媽媽的聲音。這就是勞倫茲著名的「印痕學說」。由於生物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通常是媽媽,所以這種行為,使得幼仔出生後不容易認錯,而能得到母親的保護。

YouTube player
「阿潘」走到哪牠們就跟到哪,這就是「印痕行為」
「阿潘」走到哪牠們就跟到哪,這就是「印痕行為」。圖:台北動物園提供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