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屬於都市綠色資產,具有景觀優化、生態保育、空氣淨化及節能減碳四大功能,桃園市政府工務局規劃「桃園市生態城市造林計畫」,分為「企業媒合認養」、「公共工程造林」、「建立獎勵制度」及「結合城市行銷」四大策略,並於107至109年間完成全市超過11.4萬株的行道樹普查,發現其中25%是容易破壞人行道的黑板樹、榕樹及小葉欖仁,主要原因為樹穴空間太小,導致樹木生長不良且容易造成基盤損壞,後續將由交通局與養工處共同規劃行道樹改善、人行道寬度及道路空間調整,並逐步汰換現有過小的植穴。
桃園市長鄭文燦說,桃園行道樹的選樹規範是參考林務局的樹種建議清單,以原生樹種為主,多樣樹種為輔。工務局也列出不適合樹種清單,包括有棉絮的木棉、有異味的掌葉蘋婆、有掉落傷人風險的大王椰子等。除了上述缺點,選擇樹種也需注意是否能提供良好生長環境,例如落羽松根系隆起會破壞鋪面,因此無法種植在人行道,可改為種植在公園或綠帶草地。
在行道樹修剪與維護方面,工務局自106年起辦理樹木修剪認證及教育訓練,通過筆試及實地操作的考試及格者即發給證照,自106年迄今已發出八百多張。此外,桃市府也與台北市、新北市簽署「北北桃樹木修剪認證合作MOU」,互相承認修剪認證,未來公共工程樹木修剪將交由認證合格的技術人員施作,確保行道樹修剪維護品質。
養護工程處副處長高必嫻指出,依據《森林法》及《森林以外之樹木普查方法及受保護樹木認定標準》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每五年應至少辦理普查一次。市府於105年即訂定《桃園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自治條例》,107至109年持續針對位於人行道、分隔島、路肩、槽化島及退縮建築無遮簷人行道的樹木進行普查,主要工作項目包括:樹種辨識、樹木位置坐標定位、胸徑量測、記錄樹木生長狀況、蒐集樹種性狀資料、影像紀錄、製作及掛設樹籍名牌、建置樹木普查資料庫等,累計已普查逾11.4萬株。
高必嫻強調,在樹木普查資料應用方面,工務局依樹木普查結果建置「桃園市樹木普查資料庫」,市民可運用手機等裝置,透過樹牌QR-Code掃描功能,查詢樹種特色及樹籍資料;此外,亦可登入資料庫查詢樹木相關資料、樹木管理法條資訊或下載移植或認養樹木的申請表格,並在空間地圖內瀏覽全市行道樹分布,點選地圖上的樹木位置即可查詢樹木種類、生長狀況及相關紀錄。
高必嫻說,「桃園市樹木普查資料庫」結合空樹穴補植功能,各局處若有需移植的行道樹,可在系統查詢既有已調查路段的空樹穴,並依照現地環境條件種植合宜樹種。此外,依系統建置約300餘種樹種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全市數量較多前三名樹種為,臺灣欒樹14,747株,20%、樟樹13,512株,19%、小葉欖仁8,966株,12%;另由於小葉欖仁12%、正榕8%、黑板樹6%,容易板根造成基盤隆起、破碎等情形,屬於非優良樹種,後續將由養工處會同區公所進一步檢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