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林先生很愛跑步,半年前膝蓋卻出現莫名疼痛及反覆腫脹,尤其在上下樓梯或從椅子起身時特別明顯。近半年來,他不只喜愛的運動無法進行,漸漸的連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在診所接受消炎藥及幾次注射治療,仍然沒有改善,使林先生十分鬱悶。後來經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骨科診斷發現,林先生右膝軟骨有局部壞死合併半月板的部分破損,為膝關節退化。林先生原以為自己逃不過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沒想到該院骨科醫師陳冠豪透過「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及自體軟骨移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後,如今林先生已恢復行動自如。
陳冠豪指出,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長年的使用會漸漸造成軟骨結構改變、脆弱,進而造成磨損、變形及疼痛。尤其現今高齡化社會,合併民眾體重增長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越來越普遍。研究發現,九成的膝關節磨損都由內側開始,嚴重還可能導致內翻形成O型腿,讓內側磨損加速惡化,使患者疼痛感加劇、行動不便,生活品質下降。
陳冠豪說明,每位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而不是只有人工關節一途。針對輕度退化,可使用消炎藥物、減壓鞋墊、疼痛神經阻斷術、及自體血小板或玻尿酸注射等;針對中度退化,則可考慮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此手術是先用微創方式將關節軟骨壞死部分清除後在小腿脛骨上截出一段缺口以矯正脛骨角度,並用骨板固定,使內側關節壓力減低。而近期再生醫療進步,更發展出一次性的自體軟骨移植技術,使軟骨修復能力更上一層樓,經由清創、矯正內翻變形、及自體軟骨的移植,使得膝關節內側的壓力降低,並促進關節軟骨重新再生,讓病人有機會再次擁有青春的膝蓋。不過,針對嚴重磨損變形的退化性關節炎,還是建議考慮採部分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陳冠豪提醒,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就醫時已屬重度的膝關節退化,此時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療效會相當有限。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並合併腫脹緊繃時,應及早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