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胡家瑜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讓世界看見長庚大學偏鄉醫療社團轉型故事

長庚大學醫學系校友、醫師胡家瑜,以她曾經參與的學生偏鄉醫療社團「羅卡達」為主題,在醫學系副主任張玉喆指導下進行研究。此研究除了獲得109學年度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以及台灣急診醫學會原著論文海報發表優等的肯定,今(111)年7月更獲刊於國際期刊Medical Education,讓世界看見台灣學生的社團轉型故事。

 
           
圖1 1
胡家瑜的研究獲刊於國際期刊Medical Education。圖:長庚大學提供

長庚大學表示,胡家瑜在修習「醫學論文寫作課程」時,以服務性社團「羅卡達」發展為主題,探討社團成功轉型並永續經營的關鍵。胡家瑜從大五開始投入研究,在擔任「第一年不分科住院醫師」時發表成果。她透過深度訪談18位受訪者,分析偏鄉醫療服務隊因應外在變化產生的轉變,以及探討醫學生、偏鄉地區居民和政府部門的互動。研究發現,大學生社團「羅卡達」在這20年間能成功轉型並持續在當地服務,最大的原因是有足夠彈性去調整,因應當地需求的改變,學生們可以快速改變服務的模式,並做最大努力協助。

 
           
圖2 1
「羅卡達」是2001年由長庚大學醫學系籌備成立的全校第一支長期山地醫療服務隊。圖:長庚大學提供

長庚大學說明,「羅卡達」是2001年由長庚大學醫學系籌備成立的全校第一支長期山地醫療服務隊,期望培養醫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對弱勢團體的關懷。不過隨著「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的推動,地方醫療資源漸漸改善,「羅卡達」從2007年起開始思考轉型,由最初的第一線醫療工作轉成個別計畫導向的工作型服務隊,並在2011年時由醫學系服務隊再轉為服務性社團,社員包含全校系所,擴大整體參與。

 
           

 

長庚大學提到,胡家瑜在大一、大二時,也參加了2015年至2017年期間「羅卡達」的社團活動。她在多次的服務中發現,大多數醫學生對於自願性社區服務存有許多疑惑,因此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探究「IDS 計畫對醫學生志願性社區服務之影響」,並希望藉由此研究更清楚描繪羅卡達社團興衰,進而找尋成功轉型與永續經營的關鍵。

 

胡家瑜指出,醫學生們藉由社團出隊服務看到不同社經地位的人們,透過家訪深刻了解到有許多的困境待解決,不只是醫療便利性低,更多的是當地的家庭結構、小孩教育、文化與經濟等複雜問題。然而在出隊前,或許是大學生們滿腔熱誠為自己形塑「給予者」的角色,實際上卻因能力有限,很難達成串聯社會網絡募集資源的目標,此時就會對服務產生疑惑。

 

胡家瑜舉例表示,社團創立初期以醫療義診與家庭訪問為主,雖然能夠提供實質上的醫療服務和藥品,對於原住民慢性疾病的控制成效以及生活習慣的改善仍然有限。這當中也存在許多衝突點,像是義診的頻率和內容不足,又或者學生缺乏足夠的文化素養和對當地不夠了解,使得雙方的目標相衝突,難以達到原先期望服務的目的。尤其當社團主要成員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時,胡家瑜認為大家對於社會網絡的認識其實很淺,因此常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很需要教師指導制度,這部分現在「羅卡達」有醫學系主任謝明儒的大力協助,已改善許多。此外,她也點出,由於大環境不斷改變,「社團初衷與服務的理念等是否還是不變?」這可能也是發展較久的社團都會面臨的問題,值得深思。

 

胡家瑜表示,醫學生自願性醫療服務不建議單獨檢視,應該要涵蓋其服務的社區,整體檢視才能夠較為完整評估自願性服務帶來的效益。要維持一個服務隊的永續發展,需要找出能夠在服務社區和政府部門間動態調整的策略,希望這份研究的結論,可以提供相類似實踐社群建議參考。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