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香噴噴的便當,除了炸雞腿、滷肉,還有香腸等,鬍鬚張的招牌便當,從2017年的85元漲到100元,就連豬腳便當,也從115變130元,民眾想當外食族,荷包又要持續縮水了。
民眾說,「外面餐廳吃飯也都有漲的感覺,其實是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外食啊。」
民眾說,「買那個什麼皮蛋瘦肉粥,都沒皮蛋皮蛋變很細啊,瘦肉一點點而已。」
民眾哀鴻遍野,畢竟光是去年12月,外食費CPI就增加5.43%,因此主計總處將食物類權數從23.7%,調到25.4%,增加1.7%,居住類也調升1.5%,另外衣著和醫療也都變高,交通、雜項及教養娛樂則調降,不過房價沒有被納入在居住類CPI中,讓學者質疑,通膨率恐被低估。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如果你只考慮房租的話,那當然是沒有辦法反映,真正居住成本的變化,而且他是採用偏低的那個部分,所以一定是低估啦。」
CPI檢討聲浪不斷,台經院主任孫明德認為,隨著中國解封,亞洲通膨才正要開始,台大教授樊家忠認為,台灣2007~2022年CPI被低估0.4%,加到去年2.95%的話,通膨率其實已接近3.5%,政大教授殷乃平則說,除了要考慮中油台電吸收能源成本,和基本工資上漲因素,還要適度放寬2%的通膨警戒標準。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當央行在決定他的升息,或其他貨幣政策的時候,他其實他要考量的因素還蠻多的,(CPI)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考。」
物價漲勢看不見盡頭,CPI年增率和民眾感受,難免有落差,如何有效修正計算方式,成為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