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海洋保育面面觀研討會 為廢棄物與氣候變遷找解方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3)日於臺北舉辦首場「2023海洋保育面面觀研討會」。呼應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保護、海洋廢棄物治理等國際政策演進,以「潔淨海洋」及「健康棲地」為主軸,邀請海洋保育產、官、學、民間團體等22位講者,從調研、政策、實例及在地守護等多元視野,研商可行的解決方案,吸引超過300名聽眾實體與線上共襄盛舉,展現國人關心海洋保育事務之熱情。

 

CB96F7BF 89B0 4300 A501 9993FA022FF9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3)日於臺北舉辦首場「2023海洋保育面面觀研討會」。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在致詞時表示,2023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為-「海洋星球,潮流轉變(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國家海洋日的主題是「海洋星球,躍升主流」,再再提醒我們海洋對於人類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推動塑膠減量公約,呼籲各國加強海洋廢棄物治理,以避免每年流入海洋超過千萬公噸塑膠的情況再惡化。在國內,特別因應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通過,希望透過各方通力合作,能更全面的從源頭減少海洋廢棄物。其次,回應生物多樣性公約於2022年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我們也致力提升海洋保護的能量與區域,以朝30X30(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努力。

 

在首日會議中,有關「海洋潔淨關鍵課題」子題,澄洋執行長顏寧分享各式各樣在海岸上發現的海源(船舶)廢棄物,包括各種大型電器、救生器材、保養瓶罐、鋼瓶鐵桶、清潔瓶罐以及飲食包裝、漁具等。經由問卷調查,也發現被拋棄的原因包括風浪大、沒有固定好、港口沒有收受設施或者處理費用高,加上缺乏監管、難以查緝等,這些資訊都足以作為後續管理的重要依據。

 
           

 

2B256D65 0D28 41AE BC19 12778257F702
海大助理教授許瑞峯提供微型塑膠在臺灣周圍海域及生物體的空間分布及現況。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接續海大助理教授許瑞峯提供微型塑膠在臺灣周圍海域及生物體的空間分布及現況,雖然塑料進入海洋後濃度會被稀釋,最新研究發現人體血液、肺部已偵測到的塑膠濃度已有增加。回到臺灣,海保署已經有相關調查成果,海水內的微塑膠濃度每公噸約一點多粒,比河川微塑膠濃度少,也可能因為季節不同而有高低。常見種類是PE、PP類的纖維與塑膠碎片,近岸的塑膠種類相對複雜。牡蠣及魚類體內也有發現。許教授建議可以從不同資料間的比較去嘗試追蹤釐清微塑膠的熱點,時間、介質的傳輸。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組長連奕偉詳述了環保署歷年來對廢棄物回收制度的演變,臺灣產生的一般廢棄物於110年已達到一千萬公噸,資源回收率從87年5.87%增加到111年達到58.88%。資源回收的落實需要透過法律規定、經濟誘因到社會制約(CSR,ESG)多管道提升。臺灣從最早期的塑膠袋收費到去年通過七項減塑制度。特別是一次性飲料杯限制、免洗餐具限制等,近期飲料杯自備率已經達到16%,對於減量有實質成效。

 

567A5060 0A02 425D 8B90 1A0A7AE73CDF
澄洋執行長顏寧分享各式各樣在海岸上發現的海源(船舶)廢棄物。圖:海洋保育署提供

環保署督察總隊簡任技正劉俊廸說明臺灣早期將掩埋場設置在海岸等偏遠地區,考量到可能造成海廢風險,自109年起投入1.8億元,對於29個濱海掩埋場逐步改善,包括彰化縣福興掩埋場海堤修繕、金門縣、小琉球等離島的廢棄物倉儲,以及與民間團體共同檢視,搭配海岸管理計畫通盤檢討,共同守護海洋環境。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科長張建成表示,嘉義縣做為全國最大的牡蠣產地,戮力投入牡蠣養殖的海廢減量工作,包括109年將蚵棚納入漁業權保障,同步徵收海域使用費,110年修正嘉義縣牡蠣養殖區劃漁業權管理自治條例,自112年起禁用保麗龍浮具,建立獎勵回收制度,提高蚵棚回收效率,並與台化合作鼓勵蚵農回收蚵繩,相關獎勵金為每公斤15元。以上各項舉措使得近三年廢棄漁具回收量從109年836公噸增加至111年2989公噸,有效去化減量海廢。

 

最後海保署長科陳鴻文分享串聯公私部門之力,包括組成環保艦隊5447艘,潛海戰將3679位,透過淨海前哨站等,成立海洋廢棄物清除網,合力清除海洋廢棄物,也搭配新興技術以及鼓勵回收再利用,提高廢棄物再利用的比例以及經濟價值,未來也希望藉由海洋污染防治法加強源頭管制以及提高罰則,雙管齊下為海廢減量。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