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八德外役監獄教誨師陳建璋談抗癌心路歷程 鼓勵癌友活出生命正能量

八德外役監獄教誨師陳建璋,罹患鼻咽癌第四期,仍秉持「逆境而上、永不放棄」的精神,對抗病魔。日前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腫瘤資源中心個管師告知他抗癌鬥士徵選資訊,希望他能參加。他便決定勇敢述說心路歷程,讓癌友不再恐懼、憂慮,好好接受治療、放鬆自己,面對事實,其實癌症並不是那麼的可怕。

513502
陳建璋罹患鼻咽癌第四期,仍秉持「逆境而上、永不放棄」的精神,對抗病魔。圖:資料照

陳建璋出身於雲林鄉下清寒的單親家庭,從小父親就不在了,國小時換了5間國小就讀,是因為有5個阿姨肯收留。考大學時成績意外失常,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決定到工廠流水線去見識見識,做電視遊樂器的主機,也做過挑磚塊、貼磁磚等。等待入伍後能再繼續升學,不忘記自己的初衷。退伍後工作一段時間後,陳建璋考上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後來又就讀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及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此時,他確立目標,投考司法特考3等監獄官,因為多重坎坷的成長歷練中體悟到人心的救贖更為重要。

513505
陳建璋曾榮獲教育部「110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圖:資料照

歷經多個矯正機關,陳建璋在敦品中學擔任老師期間,承辦藝術教育及參與外界活動,讓藝術美感成為少輔院亮點。其中在2015年時,學生組成的管樂團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取得桃園市代表資格後,但有20多人即將出院,因管樂團人數不多,若全數出院,將面臨「開天窗」窘境。當時有10多人為了賽事,決定延後出院,雖然仍臨時補近10多名完全沒碰過管樂的新手,但靠著熱情,少輔院仍在當年的比賽中,獲得全國合奏特優、銅管5重奏特優的佳績。這些管樂團學生,出院後不少人產生對音樂的熱情,也有學生成為街頭藝人,繼續音樂之路。有人形容,原本少輔院學生看起來就是想打架的模樣,學了音樂之後氣質完全不同。「原本拿棍子,現在改拿樂器。」

陳建璋也長期於少年on light計畫中擔任法治教育講師,教導中輟學生找回自我復歸學校。亦長期擔任勞動部桃竹苗分署技能檢定中心證照考試學科監場老師,協助桃園地區收容人考照服務。由於在專業領域的勤奮不懈,榮獲菁莪獎、中華民國乙級職安衛學術科監場、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108年金舵獎當選人、110年中壢區模範父親-大愛組當選人、110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當選人及111年桃園市孝行獎。志業充實的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自負,萬萬想不到自己會成為罹癌的一員。

陳建璋說,「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定期運動,早睡早起,為什麼癌症還會落在我身上?」起初由於右眼看東西有點怪怪的,想不到越來越嚴重,路上的車子出現好幾個影,馬路上畫的線也變成好幾條,某天眼睛無法隨意轉動,後來眼睛周圍又長了一顆東西,看東西愈來愈模糊、耳朵偶爾聽不見且一直耳鳴,右側鼻孔不由自主流鼻血好幾次。於是他去眼鏡行檢查是否散光度數的問題,用了近一小時,店員表示他也無能為力,並建議他去看眼科。眼科醫師懷疑是視神經的問題,腦部可能有東西壓迫到第六對腦神經,故建議陳建璋去神經內科檢查。

 
           

在部桃神經內科照CT後,醫師表示,陳建璋腦下有一個三公分左右的東西,位置太下面屬於耳鼻喉科的範疇,所以又轉到耳鼻喉科就診,檢查後發現是鼻咽癌。陳建璋提到,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早已做好「自己也有可能罹患肝癌」的心理建設。然而,萬萬沒想到,第一個找上門來的,卻是鼻咽癌。會診的腫瘤科醫師告訴他,好好配合治療,五年的存活率可達七成。

陳建璋談到,鼻咽癌從發現到治療的進程速度非常快,因為無法開刀,治療方式只能選擇放療加上化療,確診到開始療程,僅僅只有三周的時間。但在做療程前,需先裝設人工血管及拔牙,為了治療,必須將不好的牙齒拔光。住院期間,他心中卻仍不相信發生的一切,甚至懷疑自己其實是在作夢。「為什麼是我?我會不會死?我還有多久的壽命?」這些問題不斷衝擊著他,以致輾轉難眠。

陳建璋的親人只有高齡八十歲的失智老母親及國中剛畢業的兒子,所以他必須在治療過程尚清醒時做最壞的打算。他坦言,其實一開始並不打算告訴任何人,而老母親住在養護機構已近二十年,由於母親有憂鬱症及失智,因此他跟機構主任強調不能讓母親知道。如果母親問為甚麼很久沒看見他,就說他工作太忙或去外國受訓了。並且跟機構主任達成協議金額,如果不幸自己先走了,母親之後的養護費用及喪葬費用在治療前先依協議金額付清。陳建璋希望走到最後也必須把自己應盡的責任做好,不要麻煩或連累別人。

至於兒子,陳建璋不捨他還未長大就遇上這種事,所以也未告訴他。直到遇到同病房有位高齡中風的老先生驟逝,他才決定讓兒子知道自己的病情,避免彼此有遺憾發生。當他向兒子坦白罹癌四期時,兒子邊流淚邊吃麵,後來父子倆都哭了。此時,陳建璋意識到,自己是兒子唯一的依靠,「沒有我,他怎麼辦?為了兒子,再怎麼茫然的未來,我會繼續勇敢下去。我告訴他一定會堅持。因為我告訴兒子『他是上天給我最好的禮物』。」

陳建璋提到,自己很幸運遇見了優秀的醫療團隊,也遇到了優秀的好醫師白日東,醫師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並充滿了幽默感,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於他的疑問與恐懼,醫師也耐心的一一解答,使他能安心的接受治療。

陳建璋談到,艱辛的治療過程中,他曾向醫師詢問「醫生,我每次過來都很擔心,以後會不會復發。」主治醫師聽完後,轉過頭來望著他說「你覺得可以怎麼做?」這個被拋回來的問題,讓陳建璋重新探索著自己的擔憂,也思考著自己可以如何「選擇」,回應自己及癌友對癌症復發的擔心。主治醫師又對陳建璋說「我用醫療幫助病人解除身上的疼痛,你用同理心撫慰癌友的心。」

因此,陳建璋開始運用自己身為教誨師的專業,以往是鼓勵學生重新開始,如今變成鼓勵癌友對抗病魔。他坦言,治療癌症的過程,有很多辛苦的時刻,難免會心情低落,負面情緒湧上心頭,尤其當罹病的時間一拉長,即使再怎麼樂觀、堅強、正面的人,都很難不被擊敗。所以他開始幫助癌友重新看見生命可能性的過程中,也在強化自己的生命力,看見原來自己可以帶給別人力量,擁有想活的勇氣。

陳建璋認為,積極翻轉癌症困境,活出生命的正能量,將自己每一天過得精采。勇氣,是害怕還依然選擇樂觀抗癌,從不輕言放棄,只有改變心態,堅持到最後,才能創造故事,讓人生更精彩,看到更加美好的自己。勇者無懼,才能幫助他人,人生處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命運毫不留情地打擊,但他知道,千萬不要退縮、害怕,或許他終將不能成為強者,但至少也要笑得像名勇者。他想要去服務大眾,更要將這些與癌症交手的經驗告訴大家。除了讓健康的人遠離癌病威脅,更要鼓舞不幸罹癌的人勇敢面對─癌症不可怕,只要相信醫生,循正規的方法治療,不要聽信偏方,奮戰到底,每個人,也都能成為成功的抗癌鬥士。

陳建璋強調,發現癌症其實並不可怕,它只是提醒人們去明白什麼是自己最珍惜的東西,並且把握當下、開始修行。活著的目的一定是要幫助別人,如今他開始重視健康飲食、睡眠與運動,同時也時常省思自己能為社會付出什麼,以及教育大眾如何讓生命更有價值,以期盼熱愛生命的正向力量能感染每一個人。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