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副刊/城市老鼠的偏鄉醫療實習記錄

即使去過服務隊,對於偏鄉醫療的想像仍是侷限的想像。在實習大部分的過程,對於一個患者我們描述他的年齡、性別,列出他正在發生的問題、詢問病史、過去的疾病、危險因子、併發症、目前的處置。關注於病患本身、病人的不良生活習慣與嗜好、錯誤的飲食,很常對病患說「這樣不行,要改。」、「這是你要自己改變的。」,即便對於講台語的阿嬤束手無策,但仍試圖與家屬溝通。

偏鄉醫療的兩週,帶我們往東往五峰、桃山,西至香山的吳易澄醫師最經典對我們的提問是「你們覺得原住民喝酒是文化習慣造成的嗎?」去五峰鄉的那天,他常常問我們這種答案似是而非的問題。答「是」常出於直覺,答「否」則是我們這群精於答題的技巧試圖反制。

離新竹火車站僅兩站,走出香山車站後約15分鐘,就來到那魯灣聚落,這裡仍屬於新竹市。

『那魯灣聚落位於新竹市香山區的海山漁港堤防內,居民自 1982 年從台東縣成功鎮美山部落搬遷至此定居,為臺灣西海岸唯一靠海的阿美族部落, 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列管全國原住民族地區外原住民族部落之一。』(新竹市政府,2018)

聚落大小僅有一條那魯灣街長,街頭是兩家定置漁場,觀光客下車後會聚集,迅速地把心儀的漁獲撈入籃中。早期聚落的人為此而來,為的是在定置漁場找到工作。沿著漁港旁的水道,是三十來戶的住家。有在建築業工作的族人,便收集石棉瓦材蓋了一樓的平房,鐵皮浪板、兩層樓住家則是近十年的新景觀。假日的那魯灣街單向通行,偶有欲騎行十七公里海岸線的四輪電動車誤入,聚落裡的小朋友會在街道上騎著腳踏車橫行,衝上堤防,下來時常與在窄道裡掙扎的休旅車爭道,惹得婦女大聲叫喊,提醒他們注意看車。

1018 一 0遮蔽車牌
堤防邊的那魯灣街。圖:陳岱亨提供

假日為單向通行。居民說,斑馬線是為了遊客而繪製的。小朋友會騎腳踏車衝上坡堤、折返,與在路上的駕駛互相驚嚇。街尾是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建築,有清水模的外觀,google map上標示為那魯灣文化聚落。

那魯灣文化聚落——集會所X打卡景點X公園?

文中「那魯灣文化聚落」與「那魯灣集會所」皆指同一建築與場地。

那魯灣文化聚落的興建原因,可以從新竹市政府的公告與新聞中一窺。對於族人來說,文化聚落的興建地是他們過去當作舉辦祭典的地方,需要時會搭建竹棚使用。

『新竹市那魯灣文化聚落(那魯灣集會所)」係為提供那魯灣原住民社區日常生活集會交流之場所,進行原住民文化傳承,凝聚族人向心力, 集會所新建工程有其急迫性』(新竹市政府,2018)

『林智堅市長強調,文化聚落的建築設計導入原住民文化,除了塑造部落景觀塔及室外大溜滑梯,也特別設計半戶外廊道空間,提供居民小型、有遮蔭的戶外聚會空間,未來不排除會有假日攤位或市集,成為17公里海岸線觀光特色亮點。』(戴聖峰,2020)

假日有不少遊客來到這裡拍照,家長也帶小孩來玩溜滑梯。整個文化聚落的顏色與外觀可以由此圖窺見,顏色是灰與綠,大面積的色塊與線條,沒有重複的圖騰或是符號。

1018 二 0
那魯灣文化聚落,假日有不少遊客來到這裡拍照。圖:陳岱亨提供

而建築師對設計的想像,集會所?

摘錄自建築師事務所於雜誌上對於集會所的設計理念描述,有趣的是該文章是以「那魯灣里民集會所」為題。

『什麼樣的空間被稱為「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境衍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Fieldevo Design Studio × Bo-Yang Lin Architects,2022)

所以,這個建築到底是什麼?

居民想要一個集會所,一個能夠提供部落居民開會、聯絡感情、裝飾的地方。

政府想要一個有原住民文化,結合觀光、公園、能夠舉辦市集的地方。

建築師想像的是與環境融合的集會所。

於是在2018年原民會核定 「新竹市那魯灣文化聚落(那魯灣集會所)」經費共計 2,700 萬元後加上政府自籌,文化聚落在2022年落成。

使用了一年後,居民對於集會所有許多使用後的意見,包括了:
1. 集會所並沒有族人的文化符號,建築以清水模外觀為主,而集會所內的場地空間也不允許族人在牆面上進行繪畫。

2. 集會所的申請必須要提前申請,繳交場地費、冷氣費。鑰匙不在聚落手上,需要向管理單位拿取。

3. 集會所的場內、場外均不得出現明火。

想像的差距

我把這個結果試圖歸結為兩個不同的需求。族人對於集會所的想像是提供他們聚會交流的空間。而政府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地景,並且能夠與周邊的十七公里海岸線上的觀光景點結合。成為了政府管理的集會所後,居民也無法想要使用就直接進入。

當回看建築所下的標題「那魯灣里民集會所」,就可以理解到文化聚落的興建其實一開始就不能夠平衡兩者之間的想像。居民更需要的是一個私有的空間,有開放式的窗、無須冷氣就能夠使用的教室。在豐年祭的時候可以烤乳豬、烤魚。不過政府興建的聚落在大部分的時候,幾乎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或者冒犯一點地說,滿足的是假日才出現的審美、娛樂、活動場所。

從自行車道的鐵橋上往回看,文化聚落與周邊相比,有著嶄新、樸素、低飽和的外觀,旁邊是豐年祭時,族人在文化聚落外以竹子搭建的棚子。

1018 三 0
文化聚落的瞭望塔,與前方部落最尾端的單層鐵皮建築。圖:陳岱亨提供
1018 四 0
居民舉辦豐年祭的自建場所。圖:陳岱亨提供

上圖為居民舉辦豐年祭的自建場所,即使有了文化聚落,他們仍選擇自己搭建。在這裡他們可以烤魚、烤乳豬。

更新與重建

『新竹市民政處長 嚴翊琦:「目前我們的家屋重建計劃,我們是有配合一個333的一個方案,政府出資3成,那族人自籌3成,另外貸款3成。那目前這個案子我們有委託公司,現在在可行性評估,在最後一個階段,預計下個月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案,那到時候再跟大家說明報告,詳細的一個情形。」』(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許家榮,2023/8/27)

而由族人自建的房屋,也面臨了建材老舊、石棉瓦的問題。砂質的土地也讓居民的房子有下沉的現象。因此2022年新竹市政府主導了那魯灣聚落房屋重建案,由政府出資3成、族人6成(3成自備、3成貸款),標案由賴澤君建築師事務所得標。

1018五 0
兩層的鐵皮屋已是較新的建築。圖:陳岱亨提供

聚落的居民表示左側的一樓平房是石棉瓦。聚落頭目說著他們當初如何叫來一車車的砂石,在這片砂質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然而近期的進度緩慢,加上那魯灣文化聚落的例子在前,居民想要增加在重建案裡的決定能力。在溝通的過程中,居民認為他們對於重建的想像與市政府、建築事務所不同,聚落居民也認為費用無法負擔,重建陷入停滯。最近聚落找到了交大建築所與社文所的老師與學生,試圖借助大學的力量讓聚落更新得以進行。

結語——在健康不平等之外

偏鄉醫療結束後,獲得的能力也不是馬上就能實踐於現在的實習過程中。(就算是小麻上面的知識也是一讀就忘)老師在課程中反覆強調(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實習過程中幾乎不被提及的一環,然而除了常見的危險因子之外,文化結構、生活與居住的環境、工作型態以及使人們處於上述情況的其他原因(都市更新、政治、非法建物、移工)都對於健康不平等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雖然兩周的課程結束後,對於見到的問題也常覺得無能為力。短暫遷移地我們也只能從老師、醫療站學姊與居民的描述中管中窺豹,拼湊出自己的想像(並常常問一些外地人的問題,問完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個外地人)。但還是希望在後面的實習生活中,還有機會被其他人們驚嚇與從他們身上學習。

參考資料
新竹市政府(2018)。變更新竹市(朝山地區)細部計畫(原住民文化產業專用區為原住民文化產業專用區(一)及原住民文化產業專院區(二))書

境衍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Fieldevo Design Studio × Bo-Yang Lin Architects(2022)。那魯灣里民集會所。取自Architecture+Tectonics Taiwan網站

戴聖峰(2020)。17公里海岸線上新景點 那魯灣部落將打造地景式文化聚落。台灣新生報。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許家榮(2023)。那魯灣舉行豐年祭 市長親身回應聚落重建。原視新聞網。

作者:陳岱亨
馬偕醫學系大六學生,沒有想過高中畢業後還會寫這麼多字,正在為明年要開始工作而煩惱,但發現要煩惱的事太多了,還在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