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美國助長兩岸「危機疲乏」

中國大陸前駐美國大使崔天凱不久前曾在一場演講中公開指出,中國不會掉入別人設下的「台海戰爭陷阱」,他是在出席美國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舉辦「亞洲焦點:2024」研討會,表示中美之間的互信基礎很低,認為兩國必須要累積善意誠信,對於特定國家以「代理人戰爭」模式提供武器給台灣,企圖掀起內戰表示不會中計。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同樣指出,確有國際專家認為美國被視為台海緊張升溫的關鍵因素,以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022年台灣之行,便是美國「在台抗中」的鮮明案例,也讓兩岸長期陷入危機疲乏之中。

危機疲乏(Crisis Fatigue)是指兩造陷入長期危機對峙的一種倦怠。台灣問題始終都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敏感地帶,崔天凱的說法顯示中國大陸認為有外部勢力介入,試圖透過軍事手段挑起兩岸衝突,強迫台灣加入中美地緣政治來「連台抗中」。美國提供台灣人員訓練、武器輸送、軍事金援等,無疑是給中國實質上的軍事恫嚇,今年二月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線上記者會上,提到對於台海議題的各項觀點,其中指出中國在國際間放大美國好戰敘事;但事實上,美國本身利用「台灣意識抗中」、「站隊集結抵制」以及「地緣政治」圍堵等外交手法,迫使台海衝突陷入美中對抗的彈性疲乏。

台灣意識抗中

美國對於維繫台海和平軍事背後的行動邏輯始終遭到外界質疑,認為利用台灣作為對抗中國棋子,視為二戰之後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堡壘,加上位於東亞第一島鏈中樞,台灣無疑淪為中美戰略競爭的反共前哨。美國利用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抗中保台」意識形態,也加深了美國以「台灣意識抗中」具體戰略。

台灣安全的最大屏障無疑來自美國的支持,由於美中實力逐漸縮減中,如何能在第一時間對台軍事援助顯然緩不濟急,美國透過印太戰略箝制中國無法全面圍堵,顯現其軍事準備恐遠不及於所需要的嚇阻力量。美國智庫在台灣總統大選之後發表名為《不安的東亞仍有理由樂觀》專文,除了闡明民進黨僅掌握四成民意依舊執政,同樣給了美國持續在台抗中的有利條件。

站隊集結抵制

美國總統拜登去年年底簽署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要為台灣軍隊建立全面性的培訓計畫,從2018年開始加強對台防衛能力,而將台灣納入美軍印太作戰盟軍,看似準軍事同盟關係,但僅次於對抗中國大陸的外交層次,需要台灣加入站隊集結抵制的其中一員。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近日公開否決台美「盟友」關係,事後再解釋台灣和美國屬於合作夥伴,強調美國致力於維持現狀,這場訪談凸顯台美「非官方關係」,其餘對外「國際場合」一律下架台灣,可見若無符合自身利益以及多邊盟邦之下難以維持,美國也只有在軍事對抗中國大陸才會與台灣進行「類官方形式」交流。

地緣政治圍堵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專案,針對如何建立國際社會對台灣支援成立了一個國際工作組,提出一份名為《建立國際社會對台灣支援》報告,並由費和中國專案研究員白明(Jude Blanchette)等撰寫,凸顯美國想以聯盟方式的地緣政治支援台灣,自2017年美中角力在外交戰、金融戰、科技戰,都將台灣捲入這場的「地緣政治」較量。

台海問題只是美中角力下的一環,美國正逐步調整供應鏈從中國出走,並將日本、印度、墨西哥、加拿大當作替代選項,透過各式「聯合軍演」與「結盟經濟」對抗中國大陸,包括「美菲聯合軍演」以及「礦產安全夥伴關係」,在海域主權維護甚至到科技材料防堵,美國透過地緣政治而將中國視為假想敵,進而掀起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區域對抗。

美國「在台抗中」的外交戰略已讓兩岸長期陷入危機疲乏之中,在維持與破壞現狀下大玩兩面手法從中獲利,透過「台灣意識抗中」、「站隊集結抵制」以及「地緣政治較量」,無形助長台海衝突的發生機率,難怪不僅中國大陸憂心外部勢力介入,就連其他國際專家也有提出美國造成兩岸緊張升溫論述,是否站在利他或利己的國際主義上,恐怕只有美國心裡有數。因此,美方必須強調戰略目標在於維持和平,要在兩岸之間保持開放的對話空間,避免台灣只是美國用來對抗中國大陸工具的不當聯想,才能真正在兩岸議題上和平解決分歧。

台灣必須克服危機疲乏,對於兩岸衝突才能見微知著,若能避免淪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在兩強對抗之下便能明哲保身。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