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展覽開幕 見證一世紀的成就與風華

桃園市政府邀請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及桃園管理處與石門管理處、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財團法人桃園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於今(21)日在市府1樓川堂辦理「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展覽」,會中邀請市府水利諮詢顧問參加,展期自即日起至8月23日,為期3天。

DSC 7291 scaled
今日在市府1樓川堂辦理「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展覽」。圖: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指出,西元1916年,為解決桃園水資源不佳困境,而興建桃園大圳,該圳路系統將桃園灌區內原有大小不一的埤塘整合成231個大型埤塘,並透過石門水庫、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彼此串聯而建立12條支線灌區,分別供灌桃園、蘆竹、大園、中壢、觀音及新屋等地區灌溉標高110公尺以下農田,供灌面積達2萬3000公頃。

342104
大圳完工後,桃園最大的改變即為「旱田水田化」。圖: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提到,大圳完工後,桃園最大的改變即為「旱田水田化」,因大圳興建整合之大型埤塘,除引水供灌,同時利用降雨及溪水補充調節與蓄水,進而將桃園荒蕪旱地改變為一年雙期作良田,大幅增加糧食產量,同時亦作為桃園地區農工商發展及生活機能大動脈,迄今百周年更成為桃園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今日邀請農水署及相關水利單位共同舉辦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展覽,以介紹桃園大圳相關沿革、興建歷程、供灌技術及工法、供灌成效與大圳相關活動紀錄等,使市民朋友瞭解桃園大圳百年之功與風華,甚而再傳百年。

市長張善政表示,這幾年氣候異常,使農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為解決此困境,市府努力成為農民的後盾,除了辦理農業機具補助,亦積極推動智慧農業,鼓勵農友導入智慧灌溉、微氣象感測裝置及縮時影像紀錄等科技設備,推廣智慧農業管理,並達到即時監測及災害預防,將自然環境可能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於去(112)年也成立桃園智慧農耕團,用提供人力互助、農機租用、智慧機械等方式,協助農民的各項農事工作,以解決農業從業人員短缺及高齡化等挑戰。

農業局長陳冠義說,今年春季降雨不足,導致桃園第一期稻作遭受影響,後經桃園、石門管理處等與市府攜手合作,透過輪流供灌、調度埤塘用水等方式,使桃園多數稻作順利完成收穫,後續將持續與中央水利單位保持聯繫,即時因應及協調農業供灌需求,降低天然災害發生後之風險。期盼在政府相關部門、農民們攜手合作下,能攜手度過種種難關,合力讓桃園的農業永續發展。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