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法規知識回到社區「被洗乾淨」?專家曝公寓大廈管理困境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台灣公寓大廈管理立法近三十年卻似乎不見明顯成效,立法前既有的老舊社區大樓仍保持原有散漫習性,無法對應法規發揮公共利益。北北基公寓大廈爭議事件調處委員、台灣公寓大廈管理顧問協會理事長饒後樂指出,除了政府消極不作為,「公寓大廈管理知識匱乏」實為主要原因。
 
饒後樂說,「公寓大廈管理知識」可以區分為「法令規定」、「群己關係倫理」與「管理技術及工具運用」三個類別,但除了「法令規定」有政府與學者研究處理外,後兩者乏人關注,至今尚未起步。
 
台灣公寓大廈管理立法近三十年不見明顯成效,社區大樓仍持原有散漫習性,饒後樂指出,「公寓大廈管理知識匱乏」為主要原因。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陳怡蓉表示,10月份有一個成交案,最後成交價3,800萬,「直接殺到4千萬豪宅門檻之下」,大幅降價400萬元,順利成交。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饒後樂表示,而僅有的「法令規定」則被打包成「專業訓練」用來交換管理服務人從業資格。從業人員必須繳六、七千元上四天課程,通過形式的「測驗」領得「認可證」始能執業,這筆錢除了是就業門票,也是取得「公寓大廈管理知識」的門檻。
 
饒後樂分享,每次講授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培訓課程時,都會詢問學員從業資歷,然後都會有人說自己是管理委員,不為從業,而是想「懂得更多」、「精進社區管理」而來。他們願意花錢、花時間找知識、找解決問題方法,而付費上課是他們唯一管道。
 
這凸顯台灣公寓大廈管理環境的不友善與制度設計偏差;饒後樂指出,事實上,社區管理委員掌握公寓大廈管理知識的影響力遠大於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在現行體制沒有「專業標準」、「作業認證」或「服務品質控制機制」狀況下,管理服務人員被迫向權力低頭,全然順從管理委員或住戶,「上課講授的法規知識回到公寓大廈很快被洗得乾乾淨淨、完全派不上用場」。
 
饒後樂表示,現行體制要求從業人員取得認可證後每五年必須回訓,在回訓前、從業人員不可能為了要搞清楚某個法令定義或關係自己花錢上課;反正公寓大廈居民、社區管理委員同樣不懂,工作也沒有品質控制規範;這讓實踐公寓大廈法制化管理的培訓完全失靈,也讓社區大樓管理普遍經不起適法性檢驗。
 
要優化法律滲透介面、促進公寓大廈管理正常發展,饒後樂建議,政府應該推動公寓大廈管理知識公共化,不管是從業人員或社區大樓居民、社區管理委員都不再需要付費,改由透過網路與政府興辦的免費實體課程來了解法令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業資格改成考試,讓全民共同接觸,參與檢討、精進目前封閉的公寓大廈管理知識系統,社會觀念才得以改變,正常公寓大廈管理得以實現。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