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賴清德總統邀集了五院院長,進行了中華民國憲政史上首次的五院會商,試圖化解爭議多時的朝野僵局。立法院長韓國瑜表達希望賴清德出面呼籲停止大罷免,卻被賴清德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回應,看似無功而返的院際會商,實則是賴清德在替韓「灌頂」的儀式,目的在強化韓作為未來爭取藍營共主的政治能量。
韓國瑜出席五院會商,藍營內部反對者眾,認為去就是被穿小鞋、折損士氣,不過這只是反映出自去年以來藍營瀰漫的肅殺之氣。韓國瑜當然清楚反對者的擔憂,但經歷過高雄罷免以及總統挫敗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抗綠大將軍,他已經嗅到了台灣社會期待中道路線的氛圍,因此不願再重複無腦抗綠的路線,選擇走進總統府、選擇跟賴清德一起設法解決朝野僵局。
韓國瑜難道是藍營中第一個想通這點的人?當然不是,他在2020年大選的副手張善政,早在選上桃園市長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的中道之路。先前提過,張在黨內的路線本就是「技術官僚」一脈,又繼承了馬英九一系的政治能量,在選上桃園市長之後,他選擇埋首市政議題,避免參與兩黨間過多的政治口水,這讓他的施政滿意度蟬聯六都第一,過半市民都對他的施政感到滿意。
張善政的政治風格向來穩健,但面對桃園六席立委遭罷免挑戰,他的選擇不只是「守」,更是一種「攻」的佈局。高調喊出「台灣不要內耗」,既是在穩住藍營支持者的信心,也是在向國民黨內部展現領導力,鞏固他在桃園的藍營共主地位。這場罷免戰雖然表面上是立委個別的存亡之戰,但背後卻影響到2026市長選舉的基調,甚至為2028藍營總統初選提前鋪路。
從張善政到韓國瑜,藍營已有不少人看見中道的價值,因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從來不是激進對抗而是中間理性。回過頭來看這次大罷免中,唯一所有選區立委皆被提案的六都「桃園市」,為何六席國民黨立委罷免連署書都超過門檻許多,並非桃園民眾「民心向綠」,而是桃園人反映出的中立理性的政治思維。
桃園的政治版圖向來浮動,選民結構多元且傾向務實,這使得極端對立的選戰操作難以有效動員。張善政之所以能在2022年勝選,正是因為他避開激烈的藍綠對抗,專注於市政議題,迎合了桃園選民的需求。因此,若民進黨想在2026年翻轉桃園,候選人特質應走中道務實的路線,而非以「抗中保台」或對抗式的口水戰術迎戰,否則面對張善政強調治理績效、不輕易捲入意識形態的戰術下,名嘴型戰將恐怕難以獲得桃園選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