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底老紳士》(A Man on the Inside)是一部節奏溫和、情節設計帶有偵探元素與喜劇色彩的影集。故事主角查爾斯由泰德・丹森(Ted Danson)飾演。查爾斯是一位退休工程學教授,他每日固定時間起床、沖咖啡、讀報,種種日常作息看似穩定,內心卻漸與世界疏離,鰥夫生活略顯沉悶。某日,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徵求「調查助理」的廣告,年齡限制竟是75-85歲的高齡人士。
這則廣告催生了平凡生活的幽默轉折。查爾斯加入了科瓦連科徵信社的調查,進入加州舊金山太平洋風景(Pacific View)退休社區,偽裝成新住戶,實則成為調查內部失竊案的臥底。懷著挑戰未知的雀躍,重新把握與人互動的樂趣,即使有時顯得滑稽可笑,他復甦的好奇心與參與感,帶領他迎向了另一種老後生活的可能。
查爾斯既像舊日的調查員,又有點像誤闖新世界的冒險者。他穿著肘部有拼接補丁的老式西裝,看起來斯文穩重,值得信賴,但他與徵信社人員的互動常常引人發噱。例如試圖藉由胸前口袋絲巾狀態來切換是否處於執行任務的模式,或想一些奇怪又冗贅的暗號,舉止如同一名沒有分寸、不知輕重的興奮孩童;不然就是調查技術拙劣,加上完全不擅長使用電子設備,時常把狀況弄得一團混亂。
但這般幽默,不只是點綴情節的輕鬆橋段。描繪了老年人的學習過程,想像與實際之間眼高手低的落差,既快節奏切入劇集設定,也讓「舊有經驗」與「學習新事物」的矛盾得以凸顯,某些根深柢固的想法不容易去除,當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教人手足無措。
太平洋風景社區作為一個高齡者聚集的社區,無可避免要直面老去、重病(或慢性病)與死亡。社區中有一個特別區域,被稱為「Neighborhood」(鄰里),其實是專門照護失智住戶的空間。當住戶的失智症狀加劇,便可能被轉移至此,而其他住戶聽到消息,對待鄰人的心態與對應方式,隨即與過去不再相同:一旦察覺某位朋友開始失智,其他人便會與之保持距離,彷彿失智是一種可怕且「會傳染」的疾病。
這種心理上的排斥,反映我們社會對認知退化的不安,透過角色的細微表現揭示了冷漠底下的恐懼。同時,也使我們反思照護制度,除了分類、隔離,又該如何以人的尊嚴與需求為優先,提供適切的協助。
尤其查爾斯的妻子生前患有失智症,並因併發症過世。查爾斯內心一直背負著當年是否應該送妻子進入照護中心的掙扎與自責。她曾請求查爾斯不要送她離家,然而照護負擔的現實卻讓查爾斯陷入困境。最終,在做出行動之前,妻子便離開了,這段往事是他遲遲無法放下的悲傷。老年人在伴侶過世後,重大打擊可能帶來複雜的心理變化,這一點也影響了查爾斯與女兒的關係。
社區裡的成員,性格均十分立體。住戶有溫和的長者,也有固執、難以親近或自以為是的傢伙,就像是任何年齡層會有的各種成員。來自四面八方的住戶,在此地度過或長或短的旅程,一起用餐、談心、出遊,甚至還有「happy hour」無限暢飲的午後時段,提供住戶們情感交流。住戶的離世消息雖被機構溫和處理,究竟該如何調適、學習送別,如何「善終」,對於住戶與工作人員都是倫理難題,社區共同哀悼,調適死亡帶來的哀傷與恐懼,顯示了儀式活動被忽略的重要性。老,應作為一個「過程」,而不僅倉皇奔赴人生終點,共度的時光、締結的情誼,是維繫社區的重要組成,牽動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擔憂與支持。
查爾斯與女兒艾米莉的關係是劇中的另一條重要情感線,張力來自於彼此對「什麼才是好生活」有所分歧。艾米莉希望父親能過「正常」的退休生活,一方面,是對他的偵探活動感到擔憂,這是子女對年邁父母的保護心理;但另一方面,則是來自過去未曾整理的悲傷,也導向更深一層的衝突,查爾斯的妻子過世後,他匆匆打包遺物、從未與女兒好好談過,也從未處理那段情緒。這些未說出口的痛苦,造成父女隔閡,也是許多家庭在面對失落時選擇的「沉默模式」。
艾米莉雖對父親頗多意見,但她自身的家庭生活也並不輕鬆。她有三個處於青春期的兒子,精力旺盛、躁動不安,經常沉迷於手機與遊戲,艾米莉與她的丈夫常反思自己究竟什麼地方沒有做好。有一段劇情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三兄弟設計了從彈簧床彈跳起來灌籃的遊戲,結果三人同日骨折。這段情節雖然荒謬好笑,但確實指出了另一種現代家庭的困境:即使是看來健全的家庭,親職百分之百投入,也可能潛藏種種失序與焦慮。
什麼才算是「正常」或「理想」的家庭?是否每段親情都應該無障礙地親密、無條件地互助?其實,家庭的運作從來就不是穩定的、完美的結構,而是一種需要時時修復、重新定義的關係網絡。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洋風景社區便不再只是退休安養之地,而可能是某種「家庭以外的新關係實驗場」。查爾斯與社區內其他住戶、工作人員乃至於徵信社夥伴之間,建立起新的情感支持系統,替「家庭」的定義添加了更多元的可能性。這也是這部劇作最溫柔的觀點之一:年老,一如生命其他陌生經驗,難免有時令人挫敗,但所有的調整與摸索,都將繼續創造精彩章節。
影集也沒有忽略機構工作者的內在狀態。照護者不只是被動提供服務的角色,長期身處老年、失能與死亡交會的環境中,自身的生命觀、價值觀也會受到衝擊。社區的管理人迪迪(由Stephanie Beatriz史蒂芬妮・碧翠絲飾演)不是將住戶當成標準化的管理對象,她也在效率與人性化照護之間,重新審視曾經失去的事物,對未來的人生目的與規劃也有了不同的視角。
《臥底老紳士》之所以動人,不只是因為它講了一個有趣的臥底故事,更在於它捕捉了人生的罅隙與連結。老年不是退場,而可能是另一種參與;親情不一定無懈可擊,但可以透過理解加以修補;照護不只是制度,更是理解與陪伴的實踐。
充滿人情味的描寫背後,《臥底老紳士》讓我們看見年老、疾病與死亡不再是社會邊緣的議題,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終將走入的共同場景。老年生活品質的核心差異不只在身體健康與否,也在心靈與想法是否能加以更新。查爾斯的改變不在於恍若重返年輕的冒險經歷,而是找到自己與他人重新關聯的方式。這樣的角色設計非常成功,也具有療癒作用,《臥底老紳士》是一部值得細細咀嚼的人生劇集。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部落格「樂遊原」與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