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耐震產品該怎麼挑?都更危老改建使用耐震工法,造價成本就會比較貴嗎?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台灣近年受缺工、缺料、營建成本高漲影響,不僅讓營建業者不容易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耐震產品,更讓想都更、危老重建來提升建物耐震力的實施者面臨困境。
劉永昌表示,以台灣傳統「剛性抗震」工法來說,是以增加鋼筋、水泥磅數來拉升建物耐震性能。目前市場常見的建築結構,在雙北符合法規最低耐震性能要求0.24G的營建成本,RC結構約每坪28萬元、SRC結構約每坪32~33萬元、SC結構約34~35萬,就算建商願意下血本,只到耐震0.3G,SC結構每坪還要再增加10萬、SRC增加7.5萬、RC增加5萬,成本將進一步拉升2~3成。

若是拉升到0.4G最頂級安全、媲美核電廠耐震等級標準的,每坪營建成本更將進一步大增10~20萬元,等於蓋一坪共要40~50萬,甚至更高,也導致目前高強度的耐震宅在市場中極為稀缺。
因應「高耐震性能」與「降低成本」的需求,劉永昌提到,目前在台灣拓展市場的「柱中柱」與最新的「半剛接耐震」等相關技術工法,就是日本過去及現在運用的技術工法。

劉永昌觀察到,「柱中柱」是日本前一代使用過的耐震技術,由於建物是靠「強度」與「韌性」來抵抗地震,因此在同樣耐震強度設計下,韌性較強的自然抗震效果較佳,但缺點是「柱中柱」工法的建物抗耐震級數仍會與原結構設計相同,卻需要增加10%~15%的營造成本,一旦遇到超過原始設計強度的強震,對住戶的保護力就會大大降低。
而目前從日本引進「半剛接耐震」產品,是透過旋轉彈簧的機械式結構機制,來達到消能減震效果,可以在地震來時,釋放部分應力集中處關鍵桿件的彎矩破壞力,達到提升1樓柱體的抗彎能力。
優勢則為「相對省成本」,例如RBone卸震鋼甲,每坪營建成本只要增加0.7~2萬元,就可以提高建物耐震力1.67倍,且無論RC、SRC、SC等建築結構皆適用,若廣泛應用,甚至可能解決目前營建成本高漲、都更推動牛步的困境。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