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國醫療人力吃緊,《桃園電子報》專訪桃園市衛生局長賈蔚,他針對強化留才機制、補足輔助人力、減輕護理負擔及護病比提出一些想法,盼能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關於全國普遍的醫療人員不足現象,賈蔚表示,他覺得現在最難做的官員是健保署署長,大家都在喊錢不夠。津貼先補助大夜班、小夜班護理人員是有些道理的,會讓護理員無法長期待在這職場,很多人入職一段時間就想要換跑道,其中一個影響的因素是輪大小夜班的護理人員很難兼顧到家庭,另外體力隨著年紀增長也會下降,所以很多護理人員做到夠資深時就希望白天班的占比多一些,甚至不需要輪大小夜,醫院是有一些調控的機制,輪大小夜班會有加給,雖然有津貼但仍無法讓大小夜班人力穩定下來,所以衛福部編預算加大誘因。
賈蔚表示,其實白天班是醫療行為進行最頻繁的時候,大小夜班病人大都在休息,只是輪班比較辛苦,這樣多給給付又造成白班護理人員的被剝奪感,當然很多人也可以說大家一起輪不是就好,這樣又回到先前照顧家庭、體力等問題,衛福部現在也開始慢慢調整白班的給付,總歸一句話就是護理人員太辛苦。加上這幾年民眾以消費者態度對待護理人員,也讓護理人員覺得專業沒有被尊重。

至於該怎麼解決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賈蔚認為,第一要從護理輔助人力大幅開放來做,護理師在醫院有些工作是不需要護理專業的,如生活照護、病人的個人照護,這跟護理的專業相關性不是那麼強,這些應該分出來,讓護理輔助人力去做。當然護理輔助人力也要經過訓練,這樣可以減輕護理人員和家屬的負擔。
第二是現在醫院評鑑和醫病關係問題,以前大家口頭講一下注意事項就可以了,後來光講不行必須要有書面紀錄,變成文書工作越來越多、同意書越來越多,讓護理人員在8個小時工作時間內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做紀錄文書工作,因此現在AI的技術台灣應在醫療界文書工作上好好發揮,台灣的私人醫院不是不願意做這方面的投資,真的是醫院沒有大家想像中的賺錢。
賈蔚表示,所以要大家尊重護理人員的尊重,護理人員自己也要贏得大家的尊重,護理人員做的事就要是護理專業做得事,不是外勞、幫傭,有專業的表現民眾才會肯定,再加上給實質回饋才可以留得住人,醫院中不僅只有護理人員,還有藥劑師、檢驗師、放射線師,大家可以回想新冠疫情的時候醫檢師的工作量暴增多少,現在這些市場人力也不是那麼足夠,台灣現在醫療環境面臨很大的挑戰,這也是他在局長這個位子上怎麼吸引年輕醫療人員可以回鄉服務。
適度調整護病比也是一個思考方向,賈蔚表示,但現在好像只要有人敢調整護病比好像就是十惡不赦,而護理界會堅持護病比入法是他們最後的吶喊,以往大家不是那麼重視護病的照顧比例,使得有些醫院因為經營成本或要拉大利潤,訂定了不合理的護病比。當然合理護病比必須要訂,但如訂死完全不能更動就有些過頭了,實際狀況下應該有留有一些調整的彈性,比如在醫院的管理者認為護理人員一個班合理的照顧病人是10個人,但在某些特殊狀況,如大家手上都已經滿額,突然來了一個要做緊急]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這時如果護病比入法定死大家都不能收,結果醫療延誤造成病人死亡或重大傷殘,會不會又造成一些爭議,這對民眾絕對不是好的。所以護病比當然要訂,但不可以定的死死的,要留有彈性讓醫院有緊急應變的暫時調整,這樣就不會出現農曆過年期間諾羅病毒急診室等病房的情形,護病比不該成為緊箍咒,應該有條件的把它配套設計好。

在住院整合照護上,賈蔚表示,利用到人都很滿意,每個病人只要付6百到1千多元,護理人員也很滿意,來的護工是經過訓練的,至少餵食、翻身都沒問題,但整體實施成效卻不太好,很多人想用卻用不到,這問題最關鍵在來照護的照服員,通常一個照服員照顧1個病人24小時會有3千元的收入,現在整合照護的照服員上12小時班,照顧4個人,所得大概可以到1千8,這態樣讓照服員覺得雖然工時縮短了但工作量增加了,照顧一個病人時晚上跟著並人一起休息也有收入,現在是回家睡覺但沒有錢,因此誘因相對降低,照服員都想接單個病人反而不願投入整合照護病房,其實照服員不在意工時、工作量,他們在意的是總收入,這是市場因素,這制度設計時很多醫院都申報要,但最後執行不到五成,原因就是找不到照服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