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提醒大眾注意飲酒對健康的危害,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到大腦萎縮與失智症,風險皆會因過量飲酒而升高。但除了生理傷害,我們常忽略隱藏在飲酒習慣背後的心理壓力。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指出,臨床上許多男性酒癮個案,與「壓抑情緒、不敢示弱」的性別期待密切相關。當男人感到煩悶、孤單、被誤解,卻不允許自己流淚或對他人吐露心聲,往往選擇讓酒精成為唯一的情緒出口。長期下來,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導致成癮。
為提升國人心理健康韌性,衛福部每年都編列戒酒治療相關補助,從113年的4200萬元,提升至114年的近6300萬元。六都之中,桃園市暫編金額為300萬元,其他五都則為800萬元。蘇柏文表示,桃園醫院自113年起提供酒癮治療服務,統計至今已有113人參與酒癮治療,其中101人為男性。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不知道政府每年提供最高4萬元的戒酒藥物與心理治療費用補助。113年全國共有4222人提出申請,其中僅有2374人申請藥物治療相關補助。
部桃提到,55歲的何先生過去習慣在下班後以飲酒排解心中壓力,總覺得太太與孩子無法理解自己的心情。儘管也曾因情緒低落、失眠就診精神科,但酒精始終是他每日生活的一部分。直到孩子陪他走進戒癮門診,他才發現,自己多年來的孤單,來自於從未主動讓家人真正認識他的脆弱。透過醫師的戒酒藥物輔助,並引導他與家人重新表達分享內心的感受,看見家人真誠的接納中,感受到久違的支持與連結。何先生感慨地說,「早知道說出來會被理解,我就不用一個人喝酒、一個人難過了。其實這樣的互動,是我渴望了很多年的。」
蘇柏文強調,酒精成癮不會突然發生,除了戒酒藥物治療,探索飲酒背後的情緒與壓力來源。當我們願意承認內心的痛、允許自己示弱、向外尋求幫助,改變才開始發生。我們鼓勵男性允許自己不需要獨自撐得那麼辛苦,相信流淚不是軟弱,便是跨出復元的第一步。當男人也可以流淚,他們就不再需要借「酒」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