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母親節前夕,恩主公醫院舉辦「骨鬆日─ 三鶯動起來 固骨不鬆散」健康活動,現場除骨密度與肌少症免費篩檢外,更集結骨科醫師施胤全、中醫部醫師曾怡嘉、婦產科醫師徐靖、家醫科醫師楊志尊、放射科醫師陳志彥、營養師林美怡、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美晴、江立婷、彭君亭,齊力為三鶯地區民眾提供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防治的實用知識與健康資源,也為媽媽們送上一份最實用的健康禮物。

院長黃信彰、副院長吳長晉、骨科主任姜志勇也到場共同響應。黃信彰指出,台灣60歲以上的民眾大約有兩成罹患骨質疏鬆,尤其是女性停經後的族群,盛行率更高,有時甚至超過三成。我們常說想要「頂天立地」,就要「高鈣曬太陽」,除了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平時更應定期檢查骨密度,及早掌握自身骨骼健康狀況。
施胤全指出,台灣骨質疏鬆人口眾多,除了關心三高 (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以外,應更加重視「一低」( 低骨密度 )。骨質疏鬆常被忽視,卻是造成長者跌倒、骨折甚至失能與死亡的關鍵因素。若骨質密度不足,一旦發生骨折,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感染,甚至需住進長照機構,嚴重者更可能在一年內再度骨折,死亡率可高達50%。尤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有高達三倍的骨折風險,其中以髖部骨折為最大宗,應格外留意。
施胤全提醒,骨鬆是可預防且可治療的疾病。民眾可透過簡單的三步驟自我檢測:「駝、矮、痛」──如頭無法貼牆超過3公分、身高縮水4公分以上、下背或髖部疼痛,皆可能是骨質疏鬆警訊。最準確的檢查方式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可評估骨質密度T值,若小於-2.5即為骨質疏鬆,應儘早治療。
徐靖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因荷爾蒙變化,骨質流失速度明顯加快,骨折風險也隨之上升。建議女性尤其在50歲後定期接受DXA ( 雙能量X光檢查 ),把握黃金治療期。同時也提醒大家健保有提供DXA檢測給付包含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非創傷性骨折、50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攝護腺癌病患在接受男性賀爾蒙阻斷治療前與治療後,因病情需要施行骨質密度檢查者。
為預防骨鬆,徐靖建議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營養補充,每日攝取足夠的鈣(1000毫克~1200毫克)與維生素D(800–1000 IU);二是規律運動,進行肌力與平衡訓練;三是改善環境,如加裝扶手、感應燈與使用助行器等方式;四是戒除不良習慣,如吸菸、酗酒與過量咖啡。她也提醒,若需服用藥物如「福善美保骨錠」(Fosamax),應於早餐前空腹整粒吞服,服後保持上半身直立30分鐘,才能發揮效果、減少刺激食道的副作用。
楊志尊指出,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同為高齡者常見的「隱形殺手」,不僅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更與失智風險密切相關。根據統合分析,肌少症患者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與阿茲海默症(AD)兩者之間存在正向關聯。楊志尊強調,肌少症與認知退化共享慢性發炎、荷爾蒙變化等病理機制,呼籲民眾從年輕開始「存骨本、養肌力」,透過快走、深蹲等荷重運動延緩衰老,並將早期預防觀念納入日常保健中,以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曾怡嘉分享,中醫在骨質疏鬆的治療上已有豐富文獻支持,常用藥如龜鹿二仙膠、虎潛丸、杜仲等皆具補腎強骨功效,並能有效緩解腰膝痠軟等症狀。她特別介紹雷射針灸作為無痛新選擇,適合不願接受傳統針刺者,可配合中藥、推拿與西醫治療共同使用,強調「全人整合」理念。中醫亦能針對骨鬆伴隨的更年期障礙與退化性關節炎提供輔助改善。
林美怡在活動中特別提醒,補鈣不只是「有吃就好」,正確挑選與服用方式更為關鍵。常見的碳酸鈣價格便宜、含鈣量高,但容易引起脹氣,建議餐後服用以減少不適。磷酸鈣來源多為蛋殼或貝殼,但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以免體內磷負擔過重;檸檬酸鈣則吸收率高、不受胃酸影響,任何時間皆可服用,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乳酸鈣與發酵乳鈣因酸性環境有助吸收,也具一定優勢,但含鈣量略低。新興的海藻鈣來自天然藻類,全素者亦可食用,吸收率與含鈣量都不錯,近年頗受歡迎。林美怡也提醒,人體單次最多僅能吸收約500毫克的鈣質,因此不必迷信高劑量鈣產品,建議選擇每顆劑量不超過500毫克的產品,分次服用以提高吸收效率。
恩主公醫院骨鬆日活動現場設有DXA骨密度篩檢巡迴車、足跟式骨密度檢查與骨折風險評估,吸引眾多民眾參與。透過趣味問答破除民眾迷思,增進補鈣知識。醫師們也強調,骨質疏鬆並非老年專利,應從年輕開始建立正確骨本觀念。活動透過實用的預防建議與友善的醫療服務,讓「骨鬆防治」不再遙遠,為社區注入實質健康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