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呂詠柔/綜合報導
台灣常見的集合住宅包含公寓、華廈、大樓等等,各自有其優缺點。一名具有不少房地產經驗的網友日前就在PTT上分享這3種類型房子的優缺點,提供給房市小白參考。
網友首先提到無電梯的公寓,通常無管委會、一層2戶、總樓層4到5樓,優點為總價、單價低,但缺點則是屋齡較高、公共區域需自理,且須靠雙腳爬樓梯;另外公寓的各樓層也有優劣,像是1樓蚊蟲多、2樓馬桶阻塞機率高、3樓是各樓層最高價、5樓漏水機率最高,也容易有悶熱問題。
再來是傳統電梯華廈,常見是1樓有車位的新加坡式,優點為室內坪效大、戶數少、管理費較低;缺點則為公設較簡單,社區環境不及新大樓,而中庭空間大約能看出這社區管理好壞。
最後是10年內大樓,主打游泳池、健身房、24小時保全與物業管理等,優點就是設施齊全,以及保值性較高;而缺點則有高公設比、總價高、室內坪數較少等,且因戶數多的緣故,可能有出入複雜的問題。
對於3種物件適合的族群,網友認為「預算有限又能自理維修」的,可挑3樓左右的公寓;想要「空間大且持有成本低」,選擇傳統電梯華廈最務實;若是「重視公設、門面與保全,準備好高持有成本」,此時就能考慮新電梯大樓。此外,也提醒要對照自己的負擔能力來選房。
留言處也有不少網友補充建議,「超過50歲後盡量別買公寓3~4樓,膝蓋開始不行了」、「舊公寓還會有樓地板太薄,走動聲說話隔音很差的問題,而且這是看屋時不太能看出來的問題」、「地點才是重點,蛋黃公寓還是遠勝蛋殼新大樓」、「有的公寓一樓皆住家就還好,有的一樓機車行、宮廟、炸物,太雜」。
另外在華廈方面,可能會因戶數少衍生許多問題。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曾提醒,戶數少的華廈物件都會遇到電梯、公設維修費用相較偏高的情況,還有是否有管委會、管理員的問題,有時得推派住戶代表來擔任社區管理與安全,或共同負擔費用來加裝防盜安全設施。
至於公寓的部分,有些則因座位地段佳,影響其價值。陳炳辰分析,購買老公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地段」,以及是否具備都更條件,了解周圍有沒有新建案或有無建商聚集,評估未來都更的效益,若有,價格也比較高。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