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成為教育關鍵議題的今日,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學以卓越的跨領域教學設計與深耕在地實踐,榮獲「113年氣候變遷暨永續發展教育校本課程方案徵件活動」特優獎,並獲頒10萬元獎金。此活動由財團法人中鼎教育基金會主辦,桃園高中的脫穎而出,不僅是對學校永續教育實踐的高度肯定,也再次彰顯其在永續品牌經營上的深厚底蘊。

教育局表示,此次獲獎的課程主題為「落葉有光的微氣候行動」,由桃園高中主任鄭吉松、老師李欣嚴、黃郁惠與謝文茹組成的教師團隊共同設計,融合氣候變遷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CCE)與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發展出兼具在地特色與跨領域深度的校本課程,涵蓋歷史、國文、數學、表演藝術等多元學科。

教育局進一步提到,課程以「氣候變遷」為基礎,結合在地環境觀察,學生透過閱讀與反思歷史中的永續智慧,國文老師李欣嚴以「啟動循環生活」為題,請學生檢視自身生活與消費習慣,並提出低碳、循環、共享的行動方案。透過設計思考與行動實作,學生實地參與落葉堆肥製作與推廣,並將堆肥成果應用於社區與小農,成功促成環境教育與地方永續的良性循環;在「碳後重生」單元中,表演藝術教師謝文茹以創意敘事導入,引導學生從植物的視角出發,傾聽校園每一處生命角落的氣候故事,並透過聲音創作、圖像設計與校園導覽,讓自然成為環境教育的有聲教材。

團隊教師表示,此課程的成功來自學生參與與全體教職員的團隊合作。鄭吉松指出,「我們希望學生不僅學習氣候與碳的相關知識,更能實際將改變帶入生活、影響社區。」黃郁惠也補充,「這堂課承接了桃高長年對落葉議題的關注,從2024年志工服務社探索落葉處理方式,到2025年進一步思考堆肥的有效使用,學生與老師們共同走過一段實踐與創新的路。」
桃園高中校長徐宗盛表示,「這次教師團隊的榮耀,不僅展現我們在素養導向、數位學習與永續教育上的持續努力,更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理解氣候議題,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每個角落、每一棵植物,都是校園最美的一葉(頁)』,這堂課實踐了這句話的真義。」
教育局表示,此次徵件活動旨在強化教育人員對氣候變遷教育(CCE)、永續發展教育(ESD)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解與應用,推動學校課程朝向減碳、調適、淨零等目標邁進。桃園高中團隊的課程設計不僅深度回應氣候危機,更成功結合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面向,展現高度整合力與教育創新能量,為校本永續課程樹立典範。
本文由《桃園電子報》原始發布,部分資料引用自授權來源。您可透過轉貼連結方式分享本文,未經授權,請勿重製、複製或轉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