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迎「大暑」相當熱,中醫提醒小心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示意圖/翻攝畫面)
明日將迎接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此時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暑熱傷氣」濕熱交蒸恐會出現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提醒可透過飲食與穴位保養,順利度過酷暑。
中醫師邱雅笙指出,中醫古文「暑熱傷氣」,常出現有下列不適症狀:
中暑:夏天過於炎熱,熱邪容易損傷體表衛氣,造成身體發熱、大量流汗、疲勞困倦、臉色蒼白虛弱、口乾且飲不解渴、小便量少難出等中暑症狀。
失眠、心情煩躁:中醫認為四季皆有其對應的臟腑,「夏養心」,夏天是心臟養生的季節。「汗為心之液」,天熱汗水大量流失會耗散心氣與心陰,常見心悸胸悶、稍動即喘、睡眠障礙及心情煩躁。
腸胃不適:「暑熱發自陽明」,陽明指的是中醫的胃與大腸,即腸胃相關;暑熱傷津耗氣,損傷陽明經絡氣血,造成腸胃功能失調,因此夏天常見食慾不佳、脹氣不適、甚至腹瀉腸胃炎。
在夏季飲食保養建議上,邱雅笙可準備生脈飲與二豆粥,前者調養心神、後者清熱利濕、健脾養胃。生脈飲以人參2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使用500cc熱水反覆沖泡後飲用,生脈飲可準備白扁豆50g、綠豆50g、白米100g,洗淨後同煮成粥,適量調味。
▲大暑穴道保養建議。(圖/馬光中醫提供)
另,邱雅笙也說大暑也可透過穴道保養。
(1)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上三指幅、兩條肌腱之間,重壓些微痠麻感。「內關心胸胃」,當出現中暑症狀,如心悸、口乾、噁心反胃、頭痛等,可以內關穴進行緩解。
(2)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大指食指併攏後,肌肉隆起最高處,按壓時痠脹感明顯。合谷除了是強身健體大穴外,更是上半身循環的重要開關之一,按壓合谷穴可以把積在體內的熱邪排出,兼有醒腦開竅之效。
(3)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四指幅,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道。夏天食慾不佳、噁心脹氣,可輕輕握拳敲打中脘穴,可讓堵塞不通的胃氣運行,調理脾胃功能。
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民眾,大暑時節吃甜食要適量、適時,因為甘味入脾,容易助熱、生濕、積痰,特別在暑濕旺盛的時節,過多的甜食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 名醫命喪輪下「周佳正醫師追思會」時間地點曝光 民眾悼念「可做1事」
. 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名醫高國晋「辦公室突昏厥倒地」逝 享年59歲
. 「1蔬果」是超級食物!每天吃高血壓機率大降36%
. 夏天戴太陽眼鏡「這色」別選!醫曝忽視3重點:增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