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比翼生醫(BE Health)、臺北醫學大學(TMU)與秀傳醫療體系(SCHS)共同主辦的2025 TMU x BE x SCHS Demo Day今(25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圓滿成功。以「Bridge to Beyond」為題,本屆輔導吸引來自9國16組醫療新創團隊參與,包含AI診斷、精準醫療、數位療法、醫療器材等創新技術,聚焦醫療新創如何穿越技術、資本與臨床的落地鴻溝,並見證台灣成為亞洲醫療創新的重要橋接基地。

今年亦是PoC Program啟動以來,首次輔導計畫中海外團隊數量超越台灣本地新創,涵蓋日本、瑞士、澳洲、南非、新加坡等國,顯示其國際吸引力持續攀升,台灣已成為國際新創進入亞洲市場的重要入口。

本屆論壇「Capital Meets Clinical: How MedTech is Scaling in a Rebounding Market」邀請來自美國、日本與台灣的四位國際講者深入剖析疫後醫療新創成長路徑。Trinity Life Sciences董事總經理David Uffer強調:「PoC without Proof of Market is pointless.」技術與臨床驗證固然重要,但若無法設計清晰的市場擴張路徑與資本策略,創新技術將難以成功商業化。
來自京都大學創投的Nobuhiro Yagi指出,日本對深科技醫療創新的需求快速上升,大學創投在整合產學資源、推動醫療新創轉譯上將扮演關鍵角色。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深經理Pei-Jing Kao則分享亞洲資本市場機會,指出台灣具備「全球資本與市場雙重試驗場」的戰略價值。來自Woods Capital的Natalie Torin則提及家族辦公室與ESG資本正積極關注醫療領域,預見健康科技將成為下一個影響力投資焦點。
16組新創在Demo Day 現場達成多項媒合成果,與北醫、秀傳洽談臨床驗證,涵蓋專科醫師諮詢與TFDA法規指導;商業輔導面則包含東南亞、日本市場拓展專案,以及吸引國際創投合作洽談,展現台灣在國際醫療新創市場鏈結與臨床落地的核心價值。2025 Demo Day,TMU x BE x SCHS進一步奠定台灣在亞洲醫療市場的驗證基地與合作樞紐地位。
本文由《桃園電子報》原始發布,部分資料引用自授權來源。您可透過轉貼連結方式分享本文,未經授權,請勿重製、複製或轉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