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常感到悲傷,整個大環境的動盪,社會的撕裂與肅殺,令人難以將息。試著告訴自己努力做好一日三餐,讓自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安頓身心。
卻不料讀到一篇文章後,像是目睹某種利刃在眼前劃過,一開始只是錯愕,想試著理解,卻在讀了一次又一次之後,有說不出的失落。
是葉怡蘭在臉書上發表的【有感而發】〈滷肉飯的條件〉。
我是《Yilan美食生活玩家》的訂閱者,或許稱不上熟客,卻愛極了Pekoe店裡素雅的氛圍,更對其注重本土食材並兼容世界各地風味的理念欣賞不已,2024年之前我們去過店裡無數次,店裡許多器皿、食材,總令我愛不釋手,從碗盤、長筷、琺瑯鍋、柳宗裡鍋具到標榜本土的果乾、茶葉,一次次歡喜著採買回家。其實我不在乎公眾人物的政治立場,完全尊重他們的表態,卻對我向來喜歡的作者以一碗滷肉飯作為宣示,感到悲傷。
葉怡蘭說:「從來沒有所謂美食歸美食、政治歸政治」,這點我沒有意見,但她舉羅佩屈尼、麥可波倫、愛莉絲華特斯、丹巴柏、安東尼波登為例,表示「食物即政治」,實在很難從我原本對「食物即政治」的認知裡,抽出一絲半縷線索來讀懂她〈滷肉飯的條件〉的論述與邏輯。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確實曾經表達過「你不能談論食物而不談政治。」(“You can’t talk about food without talking about politics.”) 這是在他批判全球糧食體系、關注移民處境與揭露富裕旅遊者對當地資源剝削時發出的感慨。走訪世界各地的波登,比其他人更有機會揭露全球食物系統背後的不平等、勞動剝削、殖民與帝國主義遺產。當他再也無法只看見美食與風景,卻無視當地居民的生活處境時,他提醒自己也告訴人們,不要用美食蓋過社會的傷痕,不要在高級餐廳裡忘記誰在田裡揮汗。
2016年接受CBC 採訪時他曾說 “There’s nothing more political than food.”「沒有任何事物比食物更具政治性了。」誰有東西吃?誰沒有東西吃?人們都吃些什麼?盤中的食物往往有著又長又痛的故事。在《Kitchen Confidential》(《廚房機密檔案》)以及一些採訪節目中,波登不只一次表達:“Food is everything. We take it seriously. But don’t romanticize it. It’s messy. It’s political. It’s cultural. It’s violent.” 波登說:「食物是政治」,是提醒人們不要浪漫化食物、不要忽略其背後的不公與權力關係。
然而,葉怡蘭文章,讀來像是要強調食物不能脫離政治運作,認為「美好食物的存在,仰賴健全穩定的國家與社會制度」,所以在她眼中,當國會出現她所認為的「政治崩毀」,便會直接危及食物本身?於是,她將「保護政治制度」與「保護美食文化」畫上等號,試圖將對食物的熱愛與當下支持「大罷免」的政治行動結合,是這樣嗎?
美國名廚 Alice Waters(愛莉絲·華特斯)長年關注食物正義與教育改革。她的食物即政治,是從廚房到公共政策,創立Edible Schoolyard,推動透過校園食物教育改變公立學校系統、促成白宮有機菜園、支持《Healthy, Hunger‑Free Kids Act》,倡議《健康食物與農業宣言》的簽署……。
華勒斯投身「食物即政治」,是從一道簡單的在地料理談到土地倫理、是致力於推動農業永續、教育公平與飲食正義。葉怡蘭則在發文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時說出滷肉飯需要政治,將滷肉飯視為庶民日常與本土價值的象徵,我實在不懂其中的邏輯,難道只為了連結這一波大罷免活動的投票選擇嗎?這個行動這個舉措並未觸及任何食物政策或農業制度等等議題,只是為了將飲食話語轉化為本土價值,成為政治立場表態的工具嗎?
Waters的飲食政治是一種從風土出發、透過制度改造而回到個人生活的實踐倫理,如果順著同樣的脈絡,實在看不懂葉怡蘭所說的「滷肉飯的條件」,因為這本不是可以比同的論述,葉怡蘭在這次十足政治的行為中,借用了食物語言,而我一時困惑於她的表面論述,沒立即理出她背後行動邏輯與目的。等回過神來,真的很難過她拿滷肉飯來表明政治立場。
對於飲食文學及其廣大的相關論述,我才疏學淺,2020年才在《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讀到麥可波倫,知道他已出版《雜食者的兩難》、《食物無罪》,書中要義,旨在對於既有的食物系統與工業化食物鏈提出批判與建言。這又與葉怡蘭所說的「專業、健全運作,真正以國家以社會、以這片土地,以你我和下一代的未來為先為念的政治」有何相關?
這樣的論述充滿邏輯上的強行附會,它簡化了食物與政治的關係,在這樣的論述裡,似乎把食物歸屬於國家治理的產物,那麼,是否該舉證論述你所支持的政黨與其他政黨,哪一方的作為破壞了土地倫理,踐踏了食物供應鏈,摧毀了飲食的風味,漠視了食物正義?
她說:「一國一地的飲食面貌,每一道你我留戀喜愛、甚至負載了重重情感與回憶的菜色都非憑空能得,而是需得在健全穩定、成熟專業、正向合理運轉的國家、社會、經濟與消費體制下,才能恆長存在、全民安享。」我喜歡她敘述中美麗的祥和的飲食世界,那不也正是我們數十年來一直享有的?但是,我仍不懂的是,為什麼必須是在「健全穩定、成熟專業、正向合理運轉的國家、社會、經濟與消費體制下,才能恆長存在、全民安享。」只為了引出「政治,正是支撐這一切的礎石」,是嗎?暫不談這樣的政治論述有多偏頗,我更遺憾的是她徹底窄化了食物的多元與深層意義,世界上有多少飲食文化,誕生於貧瘠、壓迫、甚至戰亂時期?那是人們在困境中所展現的創造力與生命力,也是人與食物共同萌發滋長的珍貴價值。可不可以讓滷肉飯就只是滷肉飯?對食物的論述可不可以不要簡化為政治的表態?如此,不僅貶低了食物本身的意義,破壞了食物原本該有的純粹,也是一種對人們飲食文化與智慧,斷裂式的論述。
我所知道的「食物即政治」的理念,跟葉怡蘭在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像是在平行時空裡不搭嘎的陳述,我相信,作者不會不知道波登的核心思想,是透過食物去理解壓迫、歷史與社會創傷,他所說的「不能談食物而不談政治」,是在倡議同理心與文化理解,而非製造敵我與對立。
當葉怡蘭將「食物即政治」轉化為「因為食物即政治,所以我所支持的政治主張正當、必要,甚至不容質疑」,這不是詮釋,而是曲解。在我的心裡,當飲食文化被拿來作為政治動員的素材,食物不再是一種情感連結、文化傳承或生活的實踐,它淪為政治激情的包裝;是將思想附加在食物上,污染了它本來的純粹。
食物可以反映歷史、社會與人情,但不該成為為政治立場背書的符號工具,不該作為訴諸情緒與政治動員的武器。我是多麼遺憾和悲傷啊,作為飲食書寫者,卻不能珍視食物的獨立性以及食物與人之間樸素的生活底蘊和深層的文化價值,非將其用作訴諸情緒與政治動員的武器?食物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在嗷嗷待哺時期理解世界的起點,不應該被操作成政治論戰的終點。
可不可以,讓滷肉飯就只是滷肉飯?
作者:劉秀鳳
原始文章:本文章由《桃園電子報》原創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