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教育局鼓勵各校發展特色,打造學校品牌,提升教育品質。八德區廣興國小自108年起即結合在地文化與特色發展食農課程,109年度起即獲得農糧署的經費支持,多年來持續精進食農空間與課程,希望在現今飲食文化改變,食與農的距離越來越遠的環境中,讓孩子在自我生長的土地上,學習與土地共生、與自然共處、與永續為伴。

廣興國小表示,學校位在「田中央」,擁有純樸和自然的生態與人文優勢,近年來,結合在地推動食農教育,除了改造原本老舊的倉庫為食農教室外,也將圍牆邊的閒置土地規劃為種植區,並搭配智慧植栽系統,讓學生學習智慧農業;同時也打造高架種植及魚菜共生區,讓學生體驗不一樣的種植方式。校內積極營造食農空間,目的即在於讓孩子親手學習從產地到餐桌的各種作為。

有了適宜的學習場域,更需要有系統性的課程,因此,學校從多元的面向發展課程。在米食文化傳承探索的面向,配合冬至、元宵、清明、過年、中秋、端午等六大節日,規劃傳統文化加米食手作課程,透過系列活動學習傳統文化、手作米食,讓學生在享受米食的同時,也能瞭解為何而吃,賦予吃米食的儀式感、故事性以及文化傳承使命感。
透過稻米栽培與生長的課程,帶孩子參訪農場、學校旁的農田插秧、收割、去除福壽螺、製作稻草人、粗糠枕頭,除了基本農事體驗之外,還有對稻米一生的認識,不僅僅是米這個產物,還包含種植、生產過程的產物以及生態環境的議題,給予學生整套的生態永續價值觀念與學習課程;在米食營養觀念的建立面向,帶領學生認識好米等級區分與驗證標章、好米選購技巧、米食營養、台灣米標章等,落實飲食連結農業之生活教育,培養學生食米之均衡營養觀念;最後則是在稻米永續與環境保護的面向,透過參訪活動及宣講課程,讓學生學習較深層次的稻米議題,包括有機農業、雞菜共生、碳足跡、循環經濟、產地到餐桌等,讓食米與生活結合,成為一個對過去傳統文化、現在農事體驗以及未來稻米議題全方位瞭解的課程。
除此之外,學校也在每學期的期末考完之後,規劃「創意米食周」,以米食為主題,每日由不同年級動手做創意料理,包含草莓元宵、草莓菜包、草莓粿、南瓜包、桑椹醬加米鬆餅等,同時讓學生記錄「我的米食學習單」,並辦理「親子創意料理比賽」,學生都深感興趣。廣興國小希望透過友善的空間及多元的課程,讓學生做中學,理解食農,參與實農,讓環境永續,與大自然和平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