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桃園市積極推動資源循環與綠色經濟,並為降低非洲豬瘟疫情風險,清潔隊所回收之廚餘已全面停止進入養豬場,改由多元化處理設施進行環保處置。目前,桃園市廚餘回收後主要透過「厭氧消化」技術產生綠電,或進行「快速醱酵」製成有機肥料,有效實踐資源再利用,邁向零廢棄與循環經濟,進一步落實聯合國SDGs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目標。統計顯示,相較於110年,桃園市清潔隊回收廚餘量成長率高達60%,顯示政策推動具體成效,市民參與度亦大幅提升。

「廚餘全回收」政策為簡化回收流程並提升便利性,桃園市府取消過去養豬廚餘與堆肥廚餘的分類方式,改以「可回收廚餘」與「不可回收廚餘」二分法執行,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與落實回收行動。
(一)可回收廚餘:葉菜、水果、果皮及茶葉渣等生、熟食物及其殘渣,排出後可交由清潔隊垃圾車,或投放於社區設置之廚餘回收桶進行回收,統一回收處理。
(二)不可回收廚餘:蚌殼、蚵殼、榴槤殼、鳳梨芽冠、玉米芯、甘蔗皮、茭白筍殼、竹筍殼及牛、羊、豬大骨等硬質、柔韌類與其他難分解物,應併入一般垃圾排出。
廚餘回收再利用能有效減少垃圾焚化量,並將廢棄物轉化為綠電與有機資源,為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帶來多重效益。桃園市府也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落實「惜食」與「源頭減量」原則,在家「吃多少、煮多少」,外出用餐「吃多少、點多少」,避免過量產生廚餘。唯有全民參與、共同實踐廚餘回收與資源循環,才能實現零廢棄、低碳生活,攜手打造永續美麗的綠色家園。(桃園市政府海岸及資源循環工程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