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一名50歲女性,因雙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困擾,多年前曾接受過傳統內視鏡鼻竇手術,近年來鼻息肉復發鼻塞越來越嚴重,導致夜間入睡困難,白天精神不佳,嗅覺也明顯變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醫師表示,患者接受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鼻竇手術,並於術後開始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病患術後恢復良好,原本鼻塞症狀也大幅改善,重拾暢快呼吸。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常規治療5方式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常規治療方式包括抗生素、鼻腔沖洗、類固醇鼻噴劑、口服類固醇及手術治療,然而有些病人接受常規治療效果有限,需要多次接受手術,或是手術後仍無法有效改善嗅覺喪失或鼻涕倒流等問題,也有些病人身體狀況不適合接受手術。
朱峻緯醫師表示,3D立體定位導航手術是利用GPS相似的運作概念來輔助醫師執行手術,藉由將病人術前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的影像輸入導航系統,藉由電腦掌握手術器械與開刀處的相對位置,能有效指引病灶在解剖構造的區域,隨時檢查開刀位置與情況。
新興治療「生物製劑」 改善嗅覺喪失、鼻涕倒流、鼻塞
而「生物製劑」是近年新興治療方式,適合用於曾接受過常規治療、症狀明顯影響生活品質、且具有第二型發炎特徵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之成年病人。第二型發炎反應在過去被認為是造成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的重要成因,近期也發現它與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息息相關。
朱峻緯醫師說,目前用來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生物製劑都是針對發炎反應的重要激素進行抑制,因此可以有效改善嗅覺喪失、鼻涕倒流、鼻塞等症狀,也有機會減少需要再次手術和使用口服類固醇的機率。
生物製劑+3D導航手術 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治療選擇更多元
現今各種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不同,因此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有所差異,比較常見副作用包含頭痛、鼻咽炎以及注射部位反應等,不過一般來說副作用都不算嚴重。
朱峻緯醫師強調,隨著3D立體定位導航手術與生物製劑的新發展,醫師在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上有越來越多新的武器,而病患在治療方式與成效上也有了新的選項與希望。
【延伸閱讀】
長期鼻塞聞不到味道 「微創手術結合電腦導航技術」徹底根除鼻竇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48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