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一名焦急的母親,因為擔心有剛滿18歲並有身障狀況的女兒流落在外可能遭遇危險,四處向警察及社工系統通報失蹤協尋,並質疑社會安全網是否出現漏洞,希望警方、社工和醫院之間能建立連結,守護身障者的安全網。對此,前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現任部立桃園醫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則強調,身障者的理解力和工作能力未必比一般人差,尤其是當孩子的能力接近常人時,父母的過度控制和介入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強大的抗拒和衝突。
對於這個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焦急盼望女兒回家,而質疑社會安全網是否出現漏洞,蘇柏文表示,如果從保護身障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一般中、重度的身障者,事實上幾乎沒有離開家庭或是庇護所的能力和可能,但輕度的身障者,很多個案的工作能力和適應狀況,事實上和一般常人的差別也很小,如果加上已經年滿18歲,父母應該用更寬容的心情去看待子女出外闖蕩的事實。
蘇柏文指出,有身心障礙狀況的孩子不見得都是判斷理解能力不好的孩子,但如果父母試圖以比較嚴格控制的態度去管制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反而會把親子關係越拉越遠,最後造成關係決裂,孩子成年後就離家不願再回來。蘇柏文說,父母親對於身障的孩子會有保護的衝動和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一些狀況必須介入的時候,最好還是先跟醫師討論,再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輔助宣告」或是「監護宣告」來保護孩子。
對於身障的孩子提出「輔助宣告」和「監護宣告」,反而有些父母會有「汙名化」的疑慮,認為宣告成立後是不是證明了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問題。蘇柏文表示,其實臨床醫師很能理解父母這種又累又焦慮且無助的感覺,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孩子暴露在外界的危險之中,又怕提出「監護宣告」後,自己的孩子被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籤。蘇柏文說,每一個個案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如果能和醫師共同討論面對,以客觀的數據來評估孩子的狀況,相信可以讓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幫助。
至於「社會安全網」的保護是否出現漏洞,前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現職進豐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張進豐對此表示,對於已成年的兒女,由於他們已經是獨立的個體,現行的法令父母是無法再去約束他們的行動自由,如果他們真的遭受到暴力的威脅或是毒品的危害,父母可以透過警方、地檢署檢察官或是社會局來向法院申請一般或是緊急的報護令。

對於有輕度身障的孩子,蘇柏文希望家庭能給有身障狀況的孩子更大的社會參與空間,給予支持和鼓勵但不過度介入控制,讓他們有後盾可以依靠,在必要的時候父母不但可以提出「輔助宣告」和「監護宣告」,也可以透過多元的管道申請保護令來保護孩子。對父母這種又愛又怕孩子受傷害的情況,蘇柏文最後用電影中一個有趣片段做出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我只是有精神病,我又不是笨蛋!」希望每個人對身障的孩子有包容有關愛也有讓他們充分揮灑的空間。
※桃園電子報提醒您:如遭同居暴力,請撥113或洽各地家暴防治中心,尋求協助,您不孤單。
※桃園電子報提醒您,珍惜生命,遠離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