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為因應海洋保育法於今年7月全面施行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邁入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新里程,於8月25至昨(27)日舉辦「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特邀來自美國及澳洲長期參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保育政策撰寫、跨國海洋保護區合作與權益關係人參與等面向的國際專家來台交流。

海保署表示,首日工作坊於台北舉行,由國際專家分享自身關於海洋空間治理(MSP)、海洋保護區(MPA)、海洋有效保育區(OECM)等國際經驗,3日工作坊逾200位產、官、學、企業、民間團體及在地社群熱情參與交流,共同探討海洋保護區域治理與永續利用、傳統知識與海洋保育兼容的解方。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上任後即提出MPA成效評鑑及每處MPA都有人守護的目標,海保署曾進行MPA管理成效評估,逾4成屬中度及低度保護,主因為人力經費短缺,欠缺管理效能,而現行71個MPAs僅47個保護區成立巡守隊或巡守機制,在海洋保育法全面施行、急需公私協力之際,海保署邀請美、澳重要國際專家來台交流並協助能力建構,為台灣深化海洋保護區域治理啟動交流的契機,期盼借鏡美、澳有關海洋保護區跨國跨區域網絡、明確目標與優先順序、氣候變遷下的適應性管理、權益關係人及公眾參與,以及教育推廣、媒體行銷等國際經驗,持續跨部會、跨領域,通力合作提升台灣整體海洋保護區域的質與量。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工作坊首日邀請到具長期澳洲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經營管理經驗,同時為詹姆斯庫克大學兼任首席研究員Dr. Jon Day、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副教授Dr. Joanna Vince、美國健全海洋執行長Dr. Tundi Agardy等國際專家,分享澳洲及美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及海洋保護區推動經驗,以大堡礁海洋保護區為例,保護區成功關鍵包含健全法制、明確目標、廣泛的權利持有者與權益關係人參與,以及最佳科學應用。由於海洋與陸地是連續生態系統,MPA規劃也從傳統海、陸分治朝向跨陸海、跨部門的生態地景管理,專家們提到全球保護區都面臨經費、氣候變遷、權益關係人溝通及經營管理上等各式的困境,也都不斷在錯誤中累績經驗。海保署將持續透過國際經驗交流及在地實踐能力建構,逐步與各界合力勾勒台灣海洋保護區願景目標及行動策略。
陸曉筠補充,為務實將台灣多元MPA型態及在地治理經驗與國際對話,工作坊於26日邀請國際專家、國內學者、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地社群等深入訪查新北貢寮及基隆潮境、桃園許厝港濕地及觀新保護區、嘉義好美寮濕地、金門雄獅堡及料羅灣等海洋保護區現況,並於27日由國際專家與機關深入交流,提出保育與漁業共存共榮、經濟與生態妥協的藝術、加強管制與資訊揭露、在地參與及夥伴關係、媒體與公眾溝通機制、建立風險預警的守護網、建立信任與共享治理、善用社區諮詢委員會平台、管理預期與透明化、第三方協助模式、建立傳承性與可執行的多元評估指標等寶貴建議,外國專家表示台灣的保護區管理正在一條前進的路上,這次以「從全球到地方:我們該如何推進永續的海洋治理?」為主題的工作坊,探討了台灣可借鏡的國際實踐原則、不同管理經驗的國際啟示以及未來優先採取的關鍵策略、行動。
海保署表示,此次工作坊的豐碩成果,將作為未來政策規劃與實務推動的重要參考,並期許未來能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共同為我國與全球海洋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此外,海保署於今年7月發布台灣海洋保護區首冊專書《與海共生Ⅰ:海洋保護區之理念與制度》,介紹海洋保護區的國際趨勢及台灣海洋保護區治理策略,預告下半年將出版第二冊《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內容除包含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系統、在地社區參與機制、跨部門及跨領域治理協作,更將納入此次25至27日國際工作坊交流實錄內容,對海洋保護區議題或與海共生專書有興趣的夥伴,可持續關注海保署官網、臉書及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國家網路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相關訊息,歡迎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NGO、團體或社會大眾等多加選購、閱覽及運用《與海共生》系列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