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吳小姐是一名22歲的大學生,近3年來一直飽受左側鼠蹊部與臀部外側反覆疼痛的困擾。雖然她並無明顯外傷史,但每當運動過後,症狀便會加劇,尤其在進行深蹲等下肢出力的動作時,鼠蹊部的疼痛感更加明顯。最近3個月來,疼痛情形有加重的趨勢,即使在休息時也會隱隱作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於是前往就醫。經林口長庚骨科主治醫師李勝勛詳細的理學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後,診斷為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並已出現輕度退化性關節炎的變化。
髖關節發育不良東方人最常見 早期治療可降退化與手術機率
李勝勛醫師說明,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嬰兒時期髖關節發育過程不良,造成髖臼變得很淺平,使得關節受力不平均而提早退化。近年來因為新生兒的髖關節篩檢普及,越來越多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小病人及早接受非手術治療,而免去後來的問題。
李勝勛醫師補充,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東方人常見造成髖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疾病。因此,早期辨識問題、正確診斷並尋求適當治療,對於預後至關重要。因為若髖關節發育不良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日後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至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百倍以上,但若接受截骨矯正手術,則風險會下降三分之二。
髖臼截骨矯正手術 可延緩退化、降低人工關節需求
在治療上,李勝勛醫師指出,髖臼截骨矯正手術是藉由將髖臼和其周圍的骨頭分離(截骨),並將髖臼矯正到良好的位置,使關節的受力平均,軟骨不會承受過大的壓力而早期退化,如此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並且降低未來因為嚴重的退化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的機率。
由於這種手術是將骨頭「砍掉重練」,必須在手術當中製造一個小骨折,才有辦法進行矯正,再使用鋼釘固定住骨頭,因此手術後仍要做適當的保護,待3個月左右骨頭癒合,才能完全恢復。這種保留自己髖關節的「保髖」手術,儘管復原期會比人工關節還久一些,但是痊癒後功能良好、活動角度大、無人工關節的感染、磨損、或脫臼等問題,是一個相當好的治療方式。
不只治髖關節發育不良 也能改善夾擠症候群
髖臼截骨矯正手術除了應用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人外,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有些患者是有所謂的「髖臼後傾」,如此容易造成「髖關節夾擠症候群」。正常人的髖臼有前傾 20度左右,可以讓我們的髖關節在彎曲活動時,大腿骨不會撞擊到髖臼。但是在髖臼後傾的病人,就容易在髖關節彎曲角度不大的情況下,就造成大腿骨碰撞到髖臼,如此,附著在髖臼上的關節唇可能會受傷破裂,或是造成軟骨磨損,因而導致早期關節退化。這種結構上的異常,也可以使用髖臼截骨矯正手術得到良好的治療。
髖臼截骨矯正手術非人人適合 需與醫師充分溝通
李勝勛醫師說,髖臼截骨矯正手術是一項強大的武器,可以矯正髖臼結構的異常,但也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關節軟骨退化的程度。若病人的軟骨退化已經到了第二級 (Tonnis Grade 2),則截骨矯正的預後不盡理想,十年後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機會超過一半。因此,和治療的醫師有良好的溝通,了解保守治療、截骨矯正、人工關節置換等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再做最終治療的決定,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
原文出處:長庚醫訊 第四十六卷第八期
【延伸閱讀】
髖關節疼痛以為拉傷竟需置換關節 「1手術」助迅速重返職場與運動
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怎辦? 「馬鞍型吊帶」照護三個月恢復正常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63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