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痣在大眾印象中常被視為一種美感甚至性感的象徵,但若長在私密處或外生殖器周圍,則可能隱含潛在健康風險。泌尿科醫師陳鈺昕表示,當患者發現這些小點點時,外觀可能類似老人斑或痣,大小不一,有些微微凸起、有些則平坦,通常沒有疼痛或搔癢感。然而,若忽視這些變化,部分情況可能成為癌前病變,例如「波文氏丘疹症」,因此需要提高警覺。
生殖器周圍 常見皮膚病變類型
陳鈺昕醫師指出,私密處皮膚出現斑點或小腫塊時,常見的可能性有三類:第一是單純痣,通常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明顯大小或數量變化,邊緣平滑清楚,顏色均勻一致;第二是生殖器疣,也稱尖形濕疣或菜花,外觀多為肉色、粉色或灰白色,呈現花椰菜狀,常以群聚方式出現;第三則是波文氏丘疹,外觀為棕紅色或深褐色斑塊或丘疹,形態可扁平或略為隆起,大小不一。由於肉眼難以分辨,建議由泌尿科或皮膚科醫師進行專業檢查。
波文氏丘疹 病毒來源與特性
波文氏丘疹屬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變。其致病型別多與高風險型 HPV 16、18、31 型相關;相比之下,常見的菜花則與 HPV 6、11 型有關。陳鈺昕醫師提醒,兩者主要的傳染途徑皆是性行為,因此病灶常出現在生殖器、會陰、肛門或口腔等部位。波文氏丘疹的病理變化與「原位癌」相似,因此在醫學上被視為癌前病變。若忽視病灶,約有2%至3%的患者可能惡化為鱗狀細胞癌。
多數波文氏丘疹患者可能在數個月內自行痊癒,但由於仍存在惡化風險,陳鈺昕醫師建議,儘早診斷與治療,以降低病灶進一步演變的機率。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可有效阻止癌變。治療完成後,醫師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回診,以確保病灶未復發並維持長期健康。
波文氏丘疹與菜花皆有硬塊 應盡速就醫詢問
雖然兩者皆由HPV病毒引起,但差異在於病原型別與臨床表現。陳鈺昕醫師表示,菜花病灶通常呈現群聚、表面不規則、顏色偏淡,且多數患者會因外觀或觸感不適而就醫。波文氏丘疹則外觀更接近色素斑,可能與痣混淆,不容易在早期就被患者注意。正因如此,任何在生殖器周圍出現的可疑斑塊或丘疹都應該交由專業醫師檢視,而不應自行判斷。
陳鈺昕醫師指出,確診波文氏丘疹的流程包含外觀觀察、病史詢問與皮膚切片檢查。若確診後,治療方式可依病灶大小、位置與嚴重度調整。常見方法包括:
- 雷射手術燒灼:透過高能量光束直接汽化病灶,處理快速。
- 外用藥膏治療:以藥膏抑制或清除病毒感染,相對溫和但療程時間較長。
- 其他手術方式:例如冷凍治療、電燒或外科切除,通常應用於範圍較大或位置特殊的病灶。
HPV病毒傳染性強 搭配疫苗為主要預防措施
HPV病毒可透過皮膚與黏膜接觸傳染,保險套雖能降低風險,但無法完全阻擋病毒傳播;口服藥物或一般藥物治療同樣無法達到完全預防。因此,陳鈺昕醫師提醒,僅靠性行為防護措施仍存在感染風險,建議搭配疫苗作為主要防線。
陳鈺昕醫師提到,目前多以接種九價HPV疫苗為主要的預防方式。疫苗涵蓋多種高風險與低風險型別病毒,可有效降低菜花、子宮頸癌及部分與HPV相關癌症的發生率。除了女性,男性同樣可以從疫苗中受益,不僅能減少自身病變風險,也能降低伴侶受到感染的機率。
定期規律檢查 避免延誤就醫
若發現私密處出現小斑點或腫塊,不論是否有不適症狀,都應尋求泌尿科或皮膚科醫師檢查。陳鈺昕醫師建議,定期健康檢查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避免延誤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與安全性行為,配合疫苗接種,都是降低 HPV 感染與病灶惡化的重要步驟。
【延伸閱讀】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不只性行為!共用浴巾也可能感染HPV 破解3迷思接種疫苗預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14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