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人類正處於一場以「生命」為核心的新產業革命,而「老」這個字向來不是形容詞,而是明確的醫學現象,並且老化的關鍵就在幹細胞數量變少、體內細胞失去更新能力,人體從30歲開始,幹細胞便會逐年減少,當體內數量幾乎凋零時,就宣告全面邁向老化;同時,免疫細胞的活性與數量也會隨著年齡遞減,使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逐漸降低,罹病風險不斷攀升,所以「老」與「病」總是如影隨形,讓身體陷入無法逆轉的惡性循環。
不可諱言的是,人勢必會老,但是否一定就得「又老又病」?人生的最後注定要纏綿病榻?帶病走向終點?這讓我更加有感而發:我們該問的不是能活多久,而是要問能健康多久、聰明多久。
從老化到再生 邁向可延壽、可進化的人類未來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最小單位,也是生命運作的根本,唯有掌握細胞,才能掌握延壽的可能。誰都無法擺脫細胞代謝的變化或青春流逝的焦慮,每個人都必須走上老化之路,我也在變老,也會擔心身體機能大不如前,但我漸漸明白,唯有深入了解造物者賦予細胞的力量,才能為人生開啟更多可能。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運行不息,生命亦當奮進不止,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有其運行的脈絡與規則,唯有主動與自然對話、學習與自身的細胞和平共處,才能在天地之間活得更久、更好、更有尊嚴。
我所期待的未來是,人類不再受限於生理機能的衰退與疾病的侵蝕,醫學有機會蛻變為每個人都能負擔的日常健康維護方式,人類將從被動的「修復醫學」進化為主動「增強醫學」,透過精準細胞工程與AI驅動的個人化治療,讓身體不僅能自我修復,還能適應環境變遷與壓力挑戰。
從早產兒BPD到中風、COPD 幹細胞新藥助攻醫療難題
因此,自2011年起就投身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創業便以開發幹細胞新藥為目標。走在前段的我們步履艱辛,從最初的摸索一路堅持,到成功開發出取得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預防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症(BPD)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1,以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AIS)、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的UMC119-06,還有針對膝骨關節炎(KOA)與老人衰弱症(FS)的UMC119-06-05,三款新藥、針對六種適應症,解決過去醫學束手無策的難題。
挑戰醫療舊思維 盼讓創新療法普及化
然而,我們不是那種關起門悶著頭自己做獨門生意的公司。我一直相信,競爭能激發更大的進步,就像當初我在聯電時,看到競爭對手的動作頻頻,反而讓我們更有動力去衝刺、去創新。因此在幹細胞製藥領域,我希望打破傳統醫藥生技界的壁壘分明,打造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航空母艦,讓更多人登艦才能擘畫出嘉惠眾人、普及大眾的醫療新局。
此外,我也希望透過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技術的純熟進步,顛覆現行的治療程序,為現今醫療難題提出解方,比如價格高昂的免疫療法,往往是在病患試過其他治療無效,已經病入膏肓、氣若游絲了才允許使用,這時從患者本身取出細胞、加以培養再輸回體內對抗疾病,養出的細胞都是「弱兵」怎麼打仗?若是能早點開始治療效果是不是會更好?
醫學與科學的研究難度很高,然而真正阻礙突破的,往往不是技術的極限,而是來自因循守舊的思維與不合時宜的法規枷鎖。
科技人闖進醫界 他用創新思維揭白色巨塔盲點
面對這些不確定,多數人不敢成為先行者,寧願停留在安全地帶,等待別人先試探方向。而我認為,真正的突破從來不是「等來的」,而是勇敢「闖出來」的,正因這份信念,我選擇親身實踐、敢於嘗試。
我非出身於醫界,拿掉了既有框架的束縛,更能直指白色巨塔內的盲點,用嶄新思維去迎戰疾病與衰老,這比穿上白袍當醫生、一個個治療病患要來得有不同的意義。
畢竟,無論是科技還是醫學,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奇蹟從來不是寄望在電影中的超級英雄,而是源自於人們的智慧與熱情,這才是持續推動世界向前的力量。
本文來源:《先知幹細胞 從半導體到細胞產業,宣明智預見下一場生命的美麗新境界》,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48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