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每天練習自我對話 掌握技巧擺脫不安全感與負面思維

7995a63e10bf68f391d62c85c3bac958 l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自我對話是一種技巧,即使飽受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折磨,也能讓你與自己合作,甚至可以指導自己重拾健康,哪怕有一部分的你已經放棄。

你現在在想什麼?你意識到哪些想法?你能「聽見」這個內在的聲音嗎?當你說「我覺得我永遠不可能變好」,或「他到底為什麼會喜歡我,我明明這麼失敗」,你其實是在對自己說話,只是不是用嘴巴說,而是用心靈對自己說話。要滿足兩個條件,你的想法才會影響你的情緒:第一,你(或部分的你)會聽自己說話。第二,你不是全然接受你說的話為事實,要不就是全盤否定。

一部分的你說,一部分的你聽。乍看之下好像很奇怪,但思考過後就會發現其實很明顯,我若對自己說:「我沒辦法減重,我就是太沒用。」然後發現自己陷入憂鬱,那顯然我聽見了也接受這個想法。我也可以不聽,堅持對自己說:「沒關係,我要更努力節食。」或「胡說,我現在這樣子很標準。」只要了解這個簡單的概念,亦即一部分的你會說,另一部分的你可以選擇聽或不聽,就會漸漸了解自我對話的精髓。

調整焦距 看見內在不同的你

仔細觀察你的「說話內容」,就會發現你大多數的想法,是對於生活的狀況做出的反應。「好,我今天要做什麼?」或「我需要增加運動量,我把慢跑鞋放到哪裡了?」其他想法也不淡定,而是充滿疑慮、恐懼、負面。我絕對熬不過這一天!或是我知道,我知道,我不能再擔心下去了,但我就是辦不到。想擺脫焦慮與憂鬱的糾纏,首先就要改掉被不安全感驅使的反射性思考。來看看我所謂的反射式思維是什麼,再來談如何改掉。

在生活中,反射行為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多數有益的反射,如綁鞋帶或撥打熟悉的電話號碼,不需要形式上的思考也能完成,你只需要極少的正規認知能力,就能自動做出反應,這種思考最貼切的名稱是自動思考(autothinking)。

還有另一種反射,我稱之為「反射式思維」(ReflexiveThinking)。反射式思維是另一種自動回應,但完全沒有效率,也完全無益,應該說完全有害才對。這種思考是以疑慮、恐懼、負面狠狠打擊你。反射式思維的根源在你成長初期種下,是一種較深植內心也比較像幼兒的思考習慣,由不安全感驅動,是有害的。我把這種很像幼兒的反射式思維,稱為內在小孩反應(Child-Reflex)。

學會轉動焦距 專注在健康與正向

這裡談論到的內在聲音、不同部分的你、你的內在小孩反應,你看了可能覺得零零散散沒有條理。首先我想請你放心,擁有不同層面的有意識表達和認知,是正常也是健康的,可以將任何時候的意識當成從三十五毫米相機看到的景象,如果有手動對焦功能,只要轉動鏡頭,就可以將焦點對準你家狗狗,背景的花朵則變得模糊;反方向轉動鏡頭,你家狗狗就會變模糊,焦點對準的花朵則會變得清晰。換成你自己,有時候你的內在小孩反應很清晰,而你較為成熟的一面則是模糊的背景。相較之下,在你運用自我對話的時候,就能一直聚焦在健康的事物上,忽視不健康的東西。

自我對話越早練習越受用 收穫超乎想像

你一開始進行自我對話,或許也會覺得「笨手笨腳」,要一再練習做自己不習慣做的事情,要不斷告訴自己,挫敗只是一時的,從開始時就得明白,自我對話是一種需要練習才能學會的技巧,熟能生巧,越快開始越好。即使一開始有些笨拙,也要勇於嘗試,就算覺得摸不著頭緒,或是感覺自己做得不對,也沒關係,只要繼續努力,就能從經驗中學習。你完全沒有損失的風險,反而還能有很多收穫。

本文來源:《清理負面情緒的自我對話:練習對自己好好說話,鬆綁焦慮慣性》,商業周刊

208db1b55d3bb631a1fced1b1c77e416

【延伸閱讀】

咖啡時間的「自我對話」  即是所謂的習慣堆疊

心情不好怎排解? 專家提ABC策略正視負面情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98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