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現年39歲女子因罹患紅斑性狼瘡,腎功能衰退須定期洗腎,又雙腳骨折不良於行。洗腎多年面臨多處血管阻塞,卻又不便在腿腳建立透析通路,陷入兩難。2018年,她植入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取代原先的透析通路。收治個案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張睿智副院長今受訪表示,該患者目前使用合金人工血管逾7年,期間該通路都在可控範圍,也無感染,這對患者與醫療團隊而言都是很大的鼓勵。長年照顧女子的母親更表示,這七年來,多虧這條管路,她女兒才能撐過來。
醫說明透析通路選擇 1狀況反覆讓患者血管幾乎用盡
好的血液透析通路是影響腎友健康和生活品質的一大要素。張睿智副院長說明,建立透析通路普遍以患者自體血管為優先,若其血管條件允許且照護良好,有機會使用數十年。因此,考量患者生活品質,多以非慣用手的前臂,搭配可以保持皮膚完整性的非外露型的通路為主。「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將通路建置在皮下,保持皮膚表面完整,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風險,也能讓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不少。」張睿智副院長亦表示,若患者血管狀況不佳,須改為植入傳統的人工血管,平均也可使用約五到十年。
然而,自體與人工動靜脈瘻管仍可能因患者個體差異,長期下來面臨血管狹窄、阻塞等問題。此時若無法透過治療恢復血管暢通,則會於患者四肢另尋可用血管建立新的透析通路,有些患者甚至要在腳上扎針洗腎。如此,同樣的狀況反覆發生,極有可能陷入「無血管可用」的窘境,讓腎友倍感煎熬。
體外通路慎防感染 合金人工血管成治療新契機
張睿智副院長指出,過去類似情況的患者會改在體外放置雙腔導管,來建立可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不過,瘻管外露易使患者體感不便,像是洗澡、外出流汗也會擔心感染。張副院長直言:「一旦發生感染,引起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患者可能需要另外再做心臟手術,這是醫師極力避免的狀況」。
張睿智副院長說明,合金人工血管結合雙腔導管可繞過中央靜脈狹窄處的特性,又像傳統人工血管一樣可植於皮下,避免外露在體外。通路成熟後,患者就能如常透析,術後照顧與一般傳統人工血管差異不大,在洗腎扎針時也幾乎與自體血管無異。雖然目前合金人工血管無法完全避免阻塞的發生率,但相較於透析雙腔導管,在克服靜脈狹窄、降低感染及併發症風險上,能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醫療選擇。目前這類醫材已通過健保給付,成為血液透析通路的新選項之一,需要長期血液透析的腎友,若影像檢查顯示雙側中央靜脈狹窄,且已無其他動靜脈廔管可供使用,可經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合金人工血管納給付 治療選項增
張副院長強調,一般腎友若血管條件尚佳,自體或人工動靜脈廔管仍是優先選項;不過對於血管反覆植入失敗、嚴重影響透析的腎友,合金人工血管能提供不同病況的患者更多選擇。
「至少在花蓮,許多腎友經濟條件不佳,健保給付有望幫助他們減輕負擔。」張睿智副院長分享,一位70幾歲伯伯洗腎十多年,兩臂血管皆已不敷使用,日前確診右側中央靜脈狹窄,近期左側懷疑也有狹窄現象。然而,該患者礙於經濟壓力,過去僅能以透析雙腔導管作為治療選擇;如今合金人工血管已納入健保,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行的醫療選項,盼能減輕治療負擔。
人生不再是黑白 醫療團隊助力守護腎友健康和生活
張睿智副院長表示,常有人說洗腎人生就像是黑白的。但其實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定期追蹤,讓醫療團隊協助觀察通路暢通,預防感染,就能提供腎友更完善的照護。「我們的目標是走在患者發生狀況之前,」現今許多技術與醫材,讓腎友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盡量保有生活品質,減輕患者和家屬的壓力。
【延伸閱讀】
血液透析通路影響洗腎效果、生活品質!醫師分析常見通路及「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24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