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一千人就有一人罹患!忽略這個數值 小心錯過黃金治療期

482108c12471c1fe48003c6a726b82e3 l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3年公布的《台灣腎病年報》,我國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自2011年起逐年上升,至2019年已達每百萬人口528人,男性多於女性,又以40至64歲族群為主,65至74歲族群的比例也持續增加。除了高齡化與慢性病影響,遺傳性的腎臟疾病也是造成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原因。一般民眾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注意生活習慣保養等方式,來預防腎功能衰退的狀況。

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 及早預防是王道

「許多民眾以為吃藥會加劇或造成腎臟病的風險,導致在診斷出高血壓或糖尿病時沒有好好控制病情,反而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的風險。」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醫師舉例,有些醫師開立ACE抑制劑或ARB受體阻斷劑等,都為合格降低血壓的處方藥物。但民眾可能受「是藥三分毒」的觀念誤導而沒有按時服藥,或是使用來源不明的成藥或保健品等,這些才是真正惡化腎臟病的重要原因。

洪思群醫師提醒,民眾應從成年開始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以降低腎臟病風險。此外洪思群醫師也建議民眾,除了超音波的影像檢查,也應注意尿白蛋白和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eGFR)的數值。健康成人每天的尿白蛋白排出量應小於30毫克。腎絲球過濾率顯示出腎臟每分鐘可以過濾多少毫升的廢物,正常數值落在60以上,若低於此數值,就可能代表腎功能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應至醫院檢查,進行治療。

藥物和疾病 誰才是腎臟病的元兇

除了因為三高、生活習慣不良或是濫用藥物導致腎功能衰退,有些遺傳疾病也會造成不可逆的腎功能損傷,例如為顯性遺傳性疾病的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簡稱ADPKD或多囊腎),為不可逆的慢性腎臟病,在遺傳性腎臟病中最為常見,若父母一方是多囊腎患者,子女便有50%的機率罹患多囊腎。因多囊腎疾病進程的速度又可分為慢性或較快進程兩種狀況,慢性多囊腎可能到70或75歲以上才進入透析階段,而另外較快速狀況的患者則約落在50歲以後進入透析期。

但洪思群醫師也補充,曾在門診中遇過一位非常年輕的女性患者,是父母雙方都沒有罹患多囊腎的少數案例。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約有10-15%體顯性多囊腎病患沒有明顯的家族史,而是因為本身基因的突變。因此洪思群醫師呼籲,希望民眾不要因為家中有多囊腎病史而過度恐慌,也不要因為家族中沒有相關病史而掉以輕心,忽略了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多囊腎現今可用藥延緩 民眾應資訊腎臟專科醫師

近年來終於有口服藥物獲核准,可協助延緩多囊腎的病程進展,患者仍需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洪醫師提醒,該藥物可能造成輕微的頻尿狀況,患者除了補充適量水分,也需定期抽血追蹤肝指數。平時飲食應以適量蛋白質、大量蔬菜為主,規律運動、減少鹽分攝取、避免吃來源不明的成藥。另外,若符合健保申請給付條件的患者可透過主治醫師與醫療院所申請,幫助自己在治療的路上能減輕經濟上的負擔。

※多囊腎藥物給付條件:
初次使用限用於已出現病情迅速惡化跡象之第3期慢性腎臟病的18-50歲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患者,且腎臟影像呈雙側/瀰漫性水泡,病情須符合下列至少一項:

  • 一年之內 eGFR 下降≧5.0mL/min/1.73 m2
  • 五年內 eGFR 每年下降≧2.5 mL/min/1.73 m2,且排除其它如脫水、藥物、感染、阻塞等原因所致。

罹患多囊腎不可怕 心態決定多囊腎患者的未來

洪醫師最後分享自己治療過的多位案例,有患者是老師、或是校長,也有的是藥劑師。他強調,有些患者因確診多囊腎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然而也有非常多的患者仍舊努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奔跑,認真實踐自己的理想,也擁有美好的家庭,甚至對社會有所貢獻。洪思群醫師希望鼓勵所有患者,罹患多囊腎並不可怕,只要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搭配良好的生活型態,一定能把握健康美滿的人生!

【延伸閱讀】

血液透析通路影響洗腎效果、生活品質!醫師分析常見通路及「新選擇」

如何延緩腎功能衰退?掌握2大指標 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05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