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囤積症不是「愛物品多過家人」!VR模擬「丟棄」情境 助尋治療新解方

4dd9562709ceabb8f79fb2173a1ca2e7 l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捨不得丟棄任何物品,久而久之家裡堆滿東西連走路都不行,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和人身安全。CNN報導指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精神疾病之一,要患者學會丟棄雜物不是易事,近期專家也正在測試將虛擬實境(VR)用於治療,讓患者先在模擬情境下訓練自己整理雜物,再回到家中落實。

囤積症常因「創傷」形成 專家:暫時慰藉但非妙藥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心理學Nick Neave教授指出,人本來就很重視自己的財產,甚至死後也想擁有,所以才會有「陪葬品」的存在,「收集東西的衝動是人們的個性和文化的一部分,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其實用不上的東西。」

要如何區分正常的收藏行為和「囤積症」?Neave教授表示,自己遇到的多數囤積症患者都有童年創傷經歷,包括遭受身體虐待、性虐待、缺乏父母關愛、長期被忽視等。「要填補內心的空缺,靠囤積東西一開始很有效,但很快就會惡化成嚴重的成癮和心理健康問題,也更難解決。」

Neave教授說明,隨之而來的羞恥感和社會偏見會導致患者進一步被孤立,直接把雜物清理掉是一個好方法,但根本原因不解決,囤積症很容易就會捲土重來。

囤積症患者自述經歷 遭朋友忽視靠「尋寶」慰藉

心理諮商機構同儕專員、囤積症專家Lee Shuer表示,自己從不用「囤積狂(hoarder)」形容任何人。「如果想建立信任和融洽的關係,這個詞一般會讓人反感,我就稱自己為康復中的尋寶者,也有人用收藏家、檔案管理員、環保主義者或末日準備者來稱呼自己,目的都是希望營造正面積極的氛圍。」

他分享,自己從小就跟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收集貼紙和卡片,後來朋友們都有了別的喜好,留下他一個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出現抑鬱症狀,二十多歲時更加投入於「尋寶」作為心理慰藉,尤其在他發現自己因大量收集電玩而受到圈內人注意後。「直到接受治療,我才理解自己的行為。」

書多到「十輩子」才能讀完!目標「訓練丟棄」但有落實困難

53歲的單親媽媽Kim分享,自己在接連遭到虐待、朋友去世和確診嚴重疾病的打擊後開始出現囤積習慣。「我會把路邊免費的東西裝滿我的車然後帶回家,像是衣服、需要修理的物品等,我家的書可能得花上十輩子才能讀完。」有一次她在自己家裡絆倒,才意識到自己患有囤積症。「不過丟東西真的很難,如果讓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有好的歸宿,可能會好受一點。」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囤積症研究計畫主任、精神科Carolyn Rodriguez醫師表示,現有治療方法多數著重訓練患者做出決策和丟棄物品,「在現實生活中丟棄雜物並不簡單,例如雜物堆積過高非常危險,讓團隊無法到個案的家提供幫助,丟棄帶來的情緒本身對患者來說也很痛苦。」因此,團隊希望能創造一個虛擬、相對安全的環境,她與團隊目前正在測試一種具開創性的虛擬實境(VR)干預措施。

專家:患者立意良善勿再誤解 新療法結合VR模擬情境助學習放下 

在這項研究中,9名參與者被要求在他們家中最雜亂的房間拍攝360度的照片,以及30件要丟棄的物品。虛擬場景建立完成後,參與者可使用VR頭戴式裝置和手持遙控器在裡面移動。在一小時的療程中,參與者學習理解自己對物品的依戀,並練習將它們分別放入虛擬的回收箱、捐贈箱或垃圾箱,回到家後再真正地將這些物品丟棄。

現在協助推廣這項計畫的Shuer表示,社會對這些人的誤解多是「愛囤物多過愛家人」,但他們其實多數是出於好意,希望這些物品繼續被善用,雖然結果常常不盡人意。「在感受到被尊重的情況下學習放下,會讓人覺得自己並不是異類,也沒被社會拋棄。如果可以看到希望,人們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變。」

【延伸閱讀】

腦中總是不斷有負面想法? 心理師傳授4招幫助平復心情

看別人倒楣就開心 又覺得自己像壞人?一次了解「幸災樂禍」的心理機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81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