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張爺爺抽菸超過 30 年,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腎功能不佳,且偏好重口味食物。3 年前,他因急性心肌梗塞接受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一度康復出院。然而,一年後他自覺身體無恙,便自行減藥,僅在不適時才服藥。近 3 個月來,爺爺開始容易疲倦,從能爬五層樓變成一層樓就得休息;夜間常因呼吸困難驚醒,甚至要跪坐或趴著才能入睡。近幾天雙腿嚴重浮腫、咳嗽不止、食慾下降,每天僅靠稀飯配醬瓜果腹,小便量明顯減少卻又口渴不已,因此大量飲水,反而使病情惡化。
最終他在半夜胸悶、喘到快窒息,被送往急診。檢查顯示肺部嚴重積水,心臟收縮力僅剩 20%,BNP 指數超過 1200,確診為嚴重心臟衰竭。雖然經利尿劑治療後呼吸改善,但返家僅兩週又再度惡化,不得不插管進加護病房。這次住院後,他體重驟減 6 公斤,全身虛弱,生活與家庭皆受到巨大衝擊。
心臟衰竭三大警訊 累、腫、喘需留意
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王兆弘醫師指出,心臟衰竭是心臟無力輸出足夠血液,導致身體缺氧而容易疲倦;同時血液回流堆積在肺部、腹部與下肢,造成水腫與呼吸困難。患者雖然已經水腫,卻仍感口渴、胃口差,若攝取過多流質反而惡化積水。
臨床上常見三大警訊為「累、腫、喘」。例如:按壓小腿 5 秒後無法迅速回彈,即代表出現水腫;若合併持續疲憊與呼吸困難,必須及早就醫。診斷方式包括胸部 X 光、心臟超音波及 BNP 指數檢測。
台灣心衰竭患者激增 惡性循環需打破
王兆弘醫師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 10 年因心臟衰竭住院人數增加高達 9 倍,隨著人口老化及心血管疾病盛行,心衰竭已成重大健康挑戰。常見病因包括心血管阻塞(28%)、心肌梗塞(22%)、瓣膜病變、心律不整與高血壓等,另有部分來自甲狀腺疾病、懷孕或癌症化療藥物。
目前治療仍以藥物為主,但若患者缺乏正確照護知識,返家後容易再度惡化,導致「出院—再住院」的惡性循環。統計顯示,心衰竭患者半年內再住院率高達 3 至 4 成。王兆弘醫師提醒,規律服藥、控制飲食與持續追蹤是避免惡化的關鍵。
持續照護與教育 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衰竭不僅是醫療問題,也深深影響家庭與生活品質。專家建議,患者與家屬應積極學習疾病知識,並與醫療團隊配合,透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與生活調整,才能提升長期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長庚醫訊第四十六卷第九期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16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