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許多上班族以為,換了公司就能更好;主管也常認為,員工不適任,就再找人。但真正的問題被忽視,不論換多少次,壓力與衝突只會不斷重演。日本企業改革顧問勅使川原真衣發現,雖然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福利,推行「心理安全」、「1對1對話」、「打造幸福感」等措施,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組織文化、制度與管理方式沒有同步調整,讓這些努力只會流於形式,隱形壓力反而累積成內傷。
「能力標準」不斷變動 只讓人更疲憊
更讓人感到疲憊的(居然還有!),是這種複雜又模糊的能力,時時都在改變。
明明大聲說著「身而為人,至少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但這所謂的能力卻顯得抽象、模糊,讓人倍感無力。當然,並非我們應該渴望某種固定不變的能力標準,只是這種隨機變動的狀況也太累人了。
經常被人們當做話題的「個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過去,人們曾極力強調做自己、有個性的重要性;然而才短短幾年,這類求職市場上所謂「企業最重視的能力排行榜」卻悄悄改變方向。
「在未來的時代,光有『協調性』可不行!」話說出口之後短短數年,又若無其事地公布一份排行榜,彷彿在說:「這些過於有個性的人才太難管理了,還是協調性比較重要!」
溝通能力的矛盾 雙向關係卻被當作個人責任
根據經團聯過去二十年的調查,「溝通能力」一直穩居「企業最重視的人才特質」與「企業重視的應屆畢業生能力與資質」排行榜第一名。不過,我想說的並不是溝通能力有多麼驚人或強大。
我認為,這正好成為一種巧妙的機制,使人難以在職場上公開表達受傷的感受。因為是否在職場中受傷,被歸結為個人問題,尤其是個人的能力問題,特別是「溝通能力」,而這種邏輯極具說服力。
請大家試想,個人需具備的能力中,包含「溝通能力」不奇怪嗎?
畢竟,只有當「他人」存在時,才有所謂的溝通。
換句話說,溝通在本質上具有雙向性,且需視情境與關係而定,個人無法單方面決定其優劣或排名。
雖然不是光靠個人努力就能解決,也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社會卻始終極力推崇溝通能力。
在職場環境中的行事才能,被籠統歸結為溝通能力,並讓它承擔一切責任。
「在職場中受傷」應屬於互動關係的問題,卻被巧妙轉化成個人溝通能力問題,讓組織無須對員工的職場適應提供任何協助,反將「順利完成工作」視為一種溝通能力,不斷加以要求。
如此一來,確實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只可惜如同前面所述,當職場傷害被當做個人能力出問題時,一旦有人嘗試表達自身困境,獲得的回應往往可想而知。
溝通能力不好的人,才會在職場中受傷,你自己加油吧!
這種事不關己的回應,讓人感到孤立無援。以「溝通能力不佳」做擋箭牌,讓員工無法訴說自己在職場中受傷,這樣的環境已然被完美塑造出來。
視受傷為個人問題 埋下組織危機
那麼,究竟是誰占了便宜、又得到什麼好處?我先想到的應該是公司。
即使公司已經察覺到「員工的確受傷了」,若將它視為個人問題,無疑是最輕鬆的選擇。
這麼一來,公司本身就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了,也意味著組織不需將其視為重要課題,並為有效解決問題而四處奔走、傷腦筋。再者,對那些目前在工作上一帆風順的員工來說,如果能將「誰在職場中受傷」這件事當做個人問題,肯定會讓他們最感輕鬆。
將這些看作跟自己無關,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的事,並深感同情,然後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應該是最完美的選擇。不管是對公司,還是體制(擁有權力的一方)來說,都非常合理。
若沒有透過組織的業績或生產力明確顯露危機感,看起來就像是員工自身的問題;假如沒有用數字來呈現,人們就無法意識到這是組織的課題。
事實上,這種難以讓人產生危機感的狀況,正是日後業績下滑、生產力降低等重大組織問題的源頭。
本文來源:《化解職場內傷:獻給在工作、生活、績效與人際壓力中疲憊掙扎的主管與上班族》,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04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