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8)日赴市議會進行施政報告,國民黨籍市議員凌濤請張善政憑藉曾擔任行政院長的經驗,分析花蓮洪災的疏散分工是否合理。張善政認為,救災第一線雖然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但是面對大型災害,地方政府能力有限,中央應提供更多協助,目前中央、地方互踢皮球,令人遺憾。

凌濤於質詢時,先為因投入救災導致傷口感染離世的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默哀,並肯定張善政在花蓮洪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就出動許多人力與機具到場協助救災。隨後,凌濤提到,這一次的災害分成三個前進指揮所,包括花蓮縣府、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跟國軍前進指揮所。依張善政過去擔任行政院長,在不管是在2016台南維冠大樓的救災,或是其他救災經驗,中央、地方此次的分工合理嗎?中央是不是應該有主動整合的責任?
對此,張善政回應,救災第一線,其實是應該地方政府,甚至可以說是鄉公所,上面才是縣政府,再上面才是中央政府,但是有的時候,非常大型的災害,不管是當年的維冠,或是這次的光復,其實地方政府能力有限,尤其是光復鄉公所,他根本就不可能來面對這麼大的災難。所以縣政府在背後要支援他,上面更要有中央政府。這次堰塞湖在馬太鞍溪的上游,這個基本上不是縣府能夠監控到的,是農業部林保署的權責。
張善政進一步指出,堰塞湖監控的相關資料,應該隨時讓地方政府知道,可能潰堤之後的撤離、有多大的規模,也要提供給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來做規劃。據他了解,中央政府找到水利專家李鴻源去做評估的時候,其實先前有另外一個團隊去做評估。而李鴻源評估要撤退將近6000到8000人,這跟先前預估撤退的規模差很多,甚至可能差了一個0。而且李鴻源評估出來這個數字已經在潰堤前的一、兩天而已,這個時候要撤離這麼多人,地方政府根本是沒有能力的。
張善政認為,這次撤退的規模這麼大,太晚知道。而且這麼大規模的撤退,中央政府應該要跟地方政府協同來合作,把這個撤離的計畫一起做出來。然而現在看到中央跟地方互踢皮球,真的是讓人非常的遺憾。
最後,凌濤呼籲,大家當然都希望不要遇到再這些災害,可是現在的災害,不管是地震、颱風、豪雨同時發生的情形,就是所謂「複合性的災害」,市府各單位應做好相關的整備、演練及跨局處的協調,讓市民更有信心,也讓外界看到桃園在防災的前瞻跟韌性。張善政則答詢,會朝這方面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