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長大卻不想成熟?醫:長期「彼得潘症候群」會拖垮工作與人際關係

9024ecc510183435f4b933191ee14460 l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些成年人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熟,但心智層面卻停留在逃避責任、不願面對現實的狀態。精神科醫師楊聰才表示,這種情況被稱為「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描述一群行為和心態上仍停留於「不想長大」的人。雖然彼得潘症候群並非正式收錄於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但在心理諮商和臨床觀察中,常見於不同年齡與性別的成人族群。

患有彼得潘傾向的成年人,常展現出責任逃避的行為。楊聰才醫師指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任性散漫,犯錯時傾向推卸責任,不願意承擔後果。當面臨重大決策時,也常常以拖延或推託的方式處理,難以做出成熟的選擇。這種行為模式雖然能短暫減輕壓力,但長期會造成現實問題累積,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

缺乏自信與低抗壓性 心理反應波動大

楊聰才醫師提到,另一個常見特徵是缺乏自信,且對壓力的承受度偏低。這些人通常害怕失敗,容易因為擔心犯錯而退縮,並且在遇到挫折時傾向尋找藉口,或迅速陷入負面情緒。他們在面對壓力情境時,缺少有效的應對策略,容易出現情緒失控或逃避反應,進一步影響到自我形象與人際互動。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通常非常害怕孤單,因此在人際互動與情感連結上呈現高度依賴。他們往往需要他人持續的照顧與支持,情感需求強烈,對伴侶或家人會有過度依附的表現。雖然依賴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但過度的依附可能導致人際壓力與關係緊張,甚至讓對方感到沉重。

關係承諾不足 情感不穩定造成對方不安

在親密關係方面,這些人常常害怕承諾,難以進入長期或穩定的情感關係。楊聰才醫師表示,他們可能在情感表現上熱情卻短暫,容易因逃避承諾而造成伴侶的不安。這種不穩定的關係模式,也會加深彼得潘症候群帶來的困擾,使他們難以真正體驗成熟關係中的安全感與支持。

外在表現年輕化與衝動行為 需建立自我反思

除了心理層面的特徵之外,他們在外在行為上也可能呈現「年輕化」的傾向。包括打扮或生活方式偏向青少年,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並且容易衝動嘗試。楊聰才醫師指出,這些特質雖然可能帶來活力,但若缺乏成熟的自我控制,也會使生活失去穩定性,甚至影響職場與家庭責任。

此外,彼得潘症候群不僅是單純的逃避現實,內在往往伴隨複雜的情緒衝突。楊聰才醫師解釋,患者可能同時渴望依賴與獨立,內心混亂而矛盾。且部分人會表現出自戀傾向,對自我高度關注,但缺乏真正的自我反思,導致與外在世界產生脫節,影響情緒穩定與人際互動。

接受現實是第一步 面對問題自我調整

要改善彼得潘症候群,楊聰才醫師建議,首要步驟是學會接受現實。理解世界並非童話中的「永無島」,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唯有正視並解決,才能減輕壓力。其次,學會看見成熟的價值,在逆境中找到成長的意義,進而體驗人生的深度。最後,珍惜當下的生活,雖然懷念童年無妨,但不應沉溺於過去,而要在當下尋找自我價值。

男女皆可能出現彼得潘特質 尋求專業協助重要性

雖然早期研究多以男性為主要對象,但楊聰才醫師解釋,女性同樣可能呈現彼得潘症候群的特質。無論性別,若長期處於逃避責任、害怕承諾、依賴他人的狀態,對生活、感情與人際都會造成實際困擾。這意味著彼得潘症候群並非單純的性別現象,而是一種跨越族群的心理議題。

彼得潘症候群並非正式精神疾病,但若影響到日常生活與人際功能,就值得被正視。楊聰才醫師呼籲,除了自我反思與調整之外,也可以透過心理專業的介入,例如心理諮商與治療,幫助個人學習新的應對策略。真正的「長大」並不是丟失自我,而是獲得更強的內在力量與人生掌控感。

【延伸閱讀】

孩子拖延、不聽話? 專家:「掌握這個觀念」親子關係更緊密

「拖延症」不一定與懶惰有關! 臨床心理師授5方法改善拖延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26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