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部美幸作品產量豐碩,身為讀者非常幸福。推理、奇幻或怪談,以不同的主題穿越時空、探索大千世界,各種類型的作品全都有強勁的故事魅力。這次想介紹的是推理小說「杉村三郎」系列之中的《無名毒》。
切入正題以前,不妨從被視為宮部美幸「最接近創作原點」的怪談百物語系列來理解宮部美幸的寫作風格。或許可以這麼說,紀錄耳聞的怪談,或是勘查那些惘惘而不滿足的人心所形象化的在暗處逗留的魍魎,在撰寫現代故事的時候,化成更加敏銳的覺察。
怪談或鄉野奇譚務求搜羅軼事,或乍看之下不可得見、神祕莫測的存在,然而怨念或恐懼,或流言造成的誤解,那些陰影與回聲,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今社會,同樣無法輕易被洞悉。宮部美幸剖析想望與惡意對群體的影響,卻因為那種人情與古風,而在形塑沉浸感時,多了一分節制與溫柔。常常我讀完了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雖也難免因悲劇而唏噓,但總會隱隱然的從內心升起一點光。
這樣的代表作有許多,杉村三郎系列值得玩味。杉村先生不是職業偵探,但沒錯,故事要能轉動,他常捲入事件的網羅。他是知名的今多大財團的女婿,也是今多集團社內報的編輯,不過這個駙馬當得可不輕鬆。他的妻子菜穗子是財團會長的私生女,備受寵愛、經濟不虞匱乏,卻也被要求不得插手集團事務。交往之時,杉村並不知菜穗子的出身,而今多會長對應允婚事的條件其中之一是杉村必須辭去原本的工作,到直屬會長的集團出版事業部門來任職。這樣的「門不當、戶不對」,使得杉村被雙親斷絕往來。
杉村於是就落在一個奇特的位置之上。一方面看起來像是攀附了特權階級,有機會一窺權力核心的運作;另一方面,比起其他更有生產力的單位,集團的出版事業比較像是把暫時無處可放的成員「流放」的地點,他一樣要處理瑣碎的人際,也同時擔負採訪工作,與各階層的社員有許多對話機會。杉村看似普通,內心活動卻很活躍,我們跟著他富於同理且細微的觀察,逐步勾勒那些事件的全貌。
《無名毒》是杉村三郎系列作的第二部,我非常喜歡,系列作之間多少有所連繫,不過就案件劇情而言,若先從這本讀起也無妨。毒,是本書結構的支點。表面上是一連串的氰酸鉀毒殺事件,然而這個「毒」是跨層次的隱喻。氰酸鉀是致命的犯案手法,但它也是不安與不滿的顯影。
《無名毒》大致從幾條線路開展。接連發生的隨機飲料下毒案,編輯室因解雇兼職人員而招致的紛擾,以及杉村一家打造新居,並且因社內報這期的採訪而深入了解何謂「sick-house症候群」,最終看似輻射的路徑也將戲劇性的交會。從微觀的人際活動,到宏觀的公共風險,跨度可以說是從個人到家國這樣巨大尺幅的差異,普通人將因毒的沾附、蔓延與擴散,而遭受程度不一的傷害。
從日常墜落到異常,從幸福轉變為不幸,只需翻過幾張書頁的時間。悶熱的秋日尾聲,帶著小狗穿過公園固定的散步行程,瞬間變成了驚動街坊的叫聲,以及扭曲的面容與肢體。經過調查與化驗,可以查出是哪一種致命毒藥造成了受害者的痛苦與死亡,然而隨機傷人的毒殺案畢竟是最終極的恐懼,因為如此輕率地對他人施行最惡劣的權力——奪走性命,卻難以抵禦。毒素從日常的縫隙滲入,經由呼吸與粘膜,潛入最柔軟的內裡,人完全無法抵抗地被奪去一切。氰酸鉀本是化學式,在此卻搖身一變為惡意的具現,隱喻在社會中無聲流竄的毒。
這樣的毒的「生成機制」是什麼?那是一種「憤怒」。怒氣有時出於正當,有時不是;但即便看起來並不客觀,對當事者而言卻很合理。找出「污染源」就能應對嗎?有些人嫉妒他人的幸福,不想讓他人稱心如意,寧可付出代價也要摧毀對方;有些人置身痛苦,對世間對待自己的方式忿忿不平,因此不在乎誰遭受跟自己一樣的下場,甚至認為讓他人不幸是自己的權利。即便破了案,兇手落網,毒素也不會就此消失,身心受損,社群信任受傷,隱隱的不安持續發酵。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不可能一塵不染。命運交織的人們彼此牽動,社會是一個「整體」。我們對他人施加的力量(無論或善或惡)終將反射回自身,決定這個整體朝何處前行。也就是說,若放任毒素橫行,社會將被陰影所籠罩,我們也可能遭流矢所擊;但若能在惡意擴散之前,選擇另一種邏輯,或許仍有轉圜。
杉村因查案因緣際會認識的北見偵探,原本是一位警探。北見放棄了警探的工作,甚至因此不被妻兒諒解,因為他不想再「收拾爛攤子」——犯罪的善後處理。若能搶時間介入,情況危殆以前先做點什麼來淨化世間之毒,或許能阻止人心崩壞?理想或許太過單純,可能終究徒勞,但翻越山丘是因存在於遠方的希望。社會是相互依存的網絡,每個人都參與了他人的命運,北見偵探因病離世,經歷風波的杉村則未曾停止思考。那麼,杉村先生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呢?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部落格「樂遊原」與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