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spot_img

青客所向・串流未來 客家青年以影像與行動書寫文化新篇

1 3 scaled
北客基【青客所向】紀錄片首映會大合照。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兩項重點青年計畫—「2025客家影音展演計畫—《青客所向》首映會」與「2025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成果發表會」,分別於11月1日及11月2日接力登場。兩場活動以「客家青年」為核心,透過影像創作與跨域行動,展現青年世代對客家文化的創意詮釋與實踐,為臺北客家文化注入新動能。

2 1 scaled
「2025全球客家串流計畫」啟動儀式。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青客所向:影像書寫世代的客家故事

「2025客家影音展演計畫—《青客所向》」紀錄片首映會於11月1日假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展演以「青客」為題,象徵跨越血緣的文化認同與行動實踐,聚焦新世代青年如何透過影像書寫屬於自己的客家故事。

首映會開場由青年演員帶來客家即興喜劇,生動詮釋青年對文化認同的感受與行動。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吳文德表示:「今年以『青客』為核心主題,期盼能跨越世代,以影像傳達客家文化的想像與能量,讓更多人看見臺北客家在世代交會下的流動與創新。」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池婉宜也指出:「文化的未來,不在於複製昨日,而在於誰選擇用什麼方式活出它。」鼓勵青年勇於以自身方式實踐文化,使客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本次展演推出四部紀錄片,由青年導演葉治芳、呂宗翰與資深導演鄭慧玲、陳志漢共同創作,以「世代對照」為創作概念,從記憶出發,探索語言、身份與歸屬。

鄭慧玲導演《客家人的老台北》:打破公眾對城市地標的既有印象,透過個人故事重新詮釋臺北的客家記憶。

葉治芳導演《舊夢 Old Dreams》:紀錄客語饒舌歌手王鍾惟在音樂創作中,以語言作為自我認同橋樑的孤獨與堅持。

陳志漢導演《打開花園的門》:以客語童話劇為題,捕捉戲劇工作者找回語言勇氣的感人瞬間,成為文化復振的隱喻。

呂宗翰導演《自然而然》:以溫柔鏡頭追蹤劇團成員在城鄉流動間,探索語言、土地與文化根源的旅程。

策展團隊指出,「青客」不僅指青年客家人,也包含選擇投入並實踐客家文化的非客家青年,展現「文化可以被選擇、可以被生活」的價值觀。

3 1 scaled
北客基【青客所向】紀錄片首映會_校園工作坊得獎作品學生大合照。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串流未來:十年行動的青年文化外交

另外,11月2日舉行的「2025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成果發表會」,以「創新驅動・客藝共鳴」為主題,迎來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活動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舉行,聚焦「青年大使城市與文化交流」,鼓勵青年運用影像、藝術、設計與語言,描繪出他們眼中的客家,從在地走向國際。

今年的客家串流計畫共出八組青年在不同領域的創作成果,涵蓋飲食、影像、表演、設計與語言等面向:

「有人從飲食記憶出發,以共煮行動與口述書寫展現移民文化的溫度。」

「有人以底片攝影連結兩地青年,開啟跨越文化的視覺對話。」

「有青年結合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將客家大戲打造為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有團隊運用互動媒體與遊戲設計,轉化語言與遷徙記憶為共創素材。」

「有創作者以女性影像與評論視角,探討城市變遷與族群記憶。」

成果展共三大展區:「串流足跡」、「政策源流」與「未來展望」,以地圖與影像回顧十年來的青年行動軌跡。現場除有青年代表分享、影片放映與導覽外,亦舉行「臺北客家青年人才勳章頒發」與「客家全球串流啟動儀式」,象徵文化外交能量的延續與綻放。

青年連結:影像與行動的文化新語

從影像創作到文化行動,兩項計畫共同繪製出臺北客家文化的新世代樣貌。青年不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創新的推動者—他們以鏡頭紀錄城市中的客家印記,也以國際交流的實踐,讓「客家」成為跨越地域與世代的共同語言。臺北客家未來將持續以青年為核心,推動影像、藝術與跨域合作計畫,讓客家文化在流動中不斷生根、開花。

展覽資訊

2025全球客家串流計畫十周年成果展

展期:即日起至114年11月20日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1樓藝文沙龍區

2025客家影音展演計畫《青客所向》紀錄片放映

地點: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