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spot_img

副刊/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4564646 6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新館——理查德·吉爾德中心。圖:陳嘉英提供

帶孩子來紐約的家長,必然會安排這座位於中央公園西邊豪宅大道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此你會看到推著娃娃車、牽著剛會走路的孩子以及還懵懵懂懂的兒女跟前跟後,遠從北京、加拿大、印度、台灣、英國、芬蘭……來的一家大小,指著標本比手畫腳,嘴裡叨叨描繪解說的天真語言。

女兒小學五年級、兒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便是這眾多癡傻家長之一。

當年種下的苗,在很多很多年後,女兒帶著六個多月的乖乖,訴說當時印象深刻的非洲動物–熊家族帶來的感動、恐龍從此成為玩具國的英雄。

然後,在博物館的標誌—-挑高約三層樓真實恐龍化石前拍下全家福,留待未來乖乖長大後在同一地點前回想的故事續寫這段宇宙生生滅滅的傳奇。

眼前的每個孩子,也都將因為投射於眼底的海陸上動物、昆蟲,或是恐龍化石、人類起源開啟的窗口,天文太空、地質科學等影像、實體展覽的珍寶,而埋下發現世界、探索科學的熱情,開啟追尋千萬年前人類創造的智慧。

4564646 1
挑高約三層樓真實恐龍化石前合影,留待未來乖乖長大後回想並且敘寫故事。圖:陳嘉英提供

看過《博物館驚魂夜》的人,當然不會錯過到這裡按圖索驥複習劇情,把自己融進劇本裡的機會。譬如跟著史前巨大的暴龍和非洲象,馳騁在洪荒之始草莽間,隨古靈精怪的白面狨猴跳躍飛翔於叢林,然後隨嚼口香糖的復活節島石頭大佬、匈奴王阿提拉、南北戰爭的士兵、放火的原始人,展開神秘而冒險的歷程。

恐龍迷,絕對熟門熟路的直奔四樓。整層「恐龍、哺乳類化石」,讓你為能與億萬年前絕跡的動物們相遇而驚聲尖叫,為近距離幾乎可聞到它們的氣味而覺得無比幸福。

雖然,它們以最本然的骨架或站或懸空或躺著,但你依然聽得到那強而有力的心跳聲,鏗鏘有聲地描述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驚心動魄壯美神奇的故事。

雖然,它們安靜而沉默,但你依舊相信夢裡千回百折的劍龍奔跑、特異龍追逐、禽龍繁衍、暴龍消長的歷程是天命是災厄;你眼角的淚光裡閃爍白堊紀末期,因為地球發生大規模災難性的變化,這些碩大無朋披盔帶甲的動物絕滅消失的不捨與傷痛。

4564646 5
以整片牆展開的多樣生物標本。圖:陳嘉英提供

如果你著迷於海洋動物,或是叢林草原島嶼的多樣生物,那麼絕對會癡情忘我地凝視這以整片牆展開的動植物標本,從中讀出生命的演化和生物間彼此的互動關係;更不能不去海洋生物館丈量1925年美國南部海岸捕獲的巨型鯨魚模型,它優美的身姿懸空於天花板,會讓你想起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記》,和電影《怪醫杜立德》中可以移動一個島的他。

4564646 4
充滿神秘語言的面具。圖:陳嘉英提供

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穿梭於南美、太平洋、亞洲、埃及、北美的歷史文化,經歷一場虛虛幻幻,而又清清醒醒的縱覽。

除卻熟悉的東方佛像瓷器玉石墜飾、東南亞魁儡戲偶、埃及木乃伊法老王。南美、太平洋以茅草架起千屋萬戶凝聚的氏族部落、借助自然威力的神話巫術、面具與長老建構起社會組織、因為敬畏宇宙而展演的種種寄託儀式,非但可以滿足你光怪陸離的想像,也會讓你對人類從就地取材做出簡陋的工具器皿,滿足生活所需,進而在精益求精求美的追求中,創造出非常現代感、超寫實的抽象藝術品,那發自生命的情思而又飽含文化意涵的細緻,是多麼珍貴動人。

譬如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的卡納克人是好戰的民族,在求雨儀式和戰爭產生的食人儀式中,酋長會携帶一把帶有圓盤狀斧頭的軟玉禮斧,用人類頭髮和羽毛裝飾的木質面具,連接神秘世界。他們相信屋頂的尖頂和木板門框裏居住著守護神,以長矛狀的裝飾代表祖靈的歸宿,中央帶頭冠的變具象徵祖先,海螺長桿代表祖先的聲音,展開的尖刺可以防止惡靈侵入。然而這個被珊瑚礁環抱,擁有全世界最大潟湖,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島嶼,仍逃不過航海時代的潮流,淪為法國殖民,但反倒刺激卡納克人的文化自覺,以守護傳統工藝,留住歷史,傳衍信仰。

4564646 3
阿德默勒爾蒂群島上長滿紅樹林、椰子樹,取之為木雕、編織,件件精美。圖:陳嘉英提供

至於意爲「小島」的太平洋地區密克羅尼西亞,2000多個熱帶島嶼串成珠鍊吊飾般的美景。低矮的珊瑚島上長滿紅樹林、椰子樹,取之為木雕、編織,龜殼製作成的餐具和裝飾品,件件工藝精美,技術高超。

又如從沒聽過的蒙杜古莫爾人,也是太平洋島群上的原住民,食人族,凶狠殺戮爭地盤保護生存的強悍,卻在留下的器物上顯出溫柔體貼的意象。

同住在澳洲新幾內亞平原的阿斯馬特人,則是捕獵族,沿河立起木樁支撑的房屋,坐獨木舟補魚,雕刻神話,强調人類與樹木的相互依存,鳥類和昆蟲的諭示—-某種特殊的樹木在被砍伐若流出紅色汁液,代表或是降臨;雌性螳螂因為會吃掉雄性配偶的頭,而被描繪成鼓柄,是獵頭的象徵。

4564646 2
新館以峽谷和冰川為靈感。階梯式座位朝向公園也望向走入博物館的人群。圖:陳嘉英提供

如果你喜歡建築設計,那麼千萬不可錯過這個以峽谷和冰川為靈感,所建構的「理查德·吉爾德中心」。他的特殊之處在「冰蝕洞穴」的造型、引自上方天井處的陽光、貫穿樓層流動的空氣,所營造出來通透連續的峽空間。

博物館的博物學家和動物標本藝術家卡爾艾克雷發明的「噴射混凝土」,是這棟建築的亮點之一,有別於傳統的模板,這種劃時代的建材工法是將混凝土直接噴在鋼筋上的方式,讓建築如柔軟的水流、彈性的海綿、無縫綿延起伏不絕的畫卷,而不再是僵硬、刻板的結構,帶來視覺、心情上的舒適、自由感。

站在中央展廳,恍如進入異次元,凹凸有致的空間,彷彿可觸及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聽見鐘乳石洞裡滴下的結晶,風自每一個角落裏旋起,充溢著探索和發現的氛圍。階梯式座位朝向公園綠樹,也望向每個走入博物館的人群,讓彼此成為風景。

誠如Studio Gang創始合夥人珍妮·甘表示:「吉爾德中心旨在邀請人們探索和發現,這不僅是科學的象徵,也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吸引所有年齡、背景和學識的人來分享探索自然世界的體驗。走進寬敞的日光中庭,人們可以在這裏瞥見不同樓層的不同展品;好奇心將引導人們去探索發現。建築物之間的新路徑,也提高了人們在整個博物館園區的可達性。」

這座新館與舊館融為一體,讓你走著走著便進入不同的展區,竟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忽而與非洲動物參與草原大遷徙的汲汲奔波之中,忽而徜徉於海洋世界滂滂沛沛的迴游、蝴蝶王國細細密密的翩飛,斑斑斕斕的圖畫裡。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等。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