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9日 星期日
spot_img

在台灣「一定要買房」?專家:「低稅制」才是房市最大問題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台灣房屋稅與地價稅長期偏低,導致「囤房」現象,財政部資料顯示,全台擁有四戶以上房屋者逾50萬人,但其持有稅負遠低於國際標準;反觀交易稅卻頗高,使市場流通性降低,中古屋釋出意願減少。房市專家、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說,這種「低持有、高交易」的稅制設計,反而讓市場僵化、房價仍漲,要改善,應朝向持有課稅、交易減稅的方向調整,讓資金回歸流動,並鼓勵釋出閒置資產。另外,他也認為,年輕世代難買房而造成社會對立。
 
年輕世代的居住問題,是台灣社會對立的導火線!胡偉良表示,30歲以下族群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5倍,遠高於國際合理範圍,這代表即使不吃不喝15年,也難買得起一間房。政府推出的新青安貸款表面上幫助青年圓夢,實際卻是把他們推向更高槓桿與更長期負債的陷阱;一旦市場下修或失業風險上升,這批高負債年輕族群將首當其衝。
 
胡偉良表示,新青安貸款表面上幫助青年圓夢,實際卻是把他們推向更高槓桿與更長期負債的陷阱。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管清智表示,這幾年北高雄楠梓、橋頭房價漲幅大,如今房市冷靜,刮除過去房市熱絡時期的預期價漲心理,是健康的。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居住正義不應只是口號,而是要在制度上重建公平。胡偉良建議,應積極發展租賃市場、推動社會住宅供給、導入長期租約保障機制,讓「租得起」成為「買不起」的替代選項。
 
此外,許多人誤以為建商哄抬房價,但事實上,營建成本才是推升價格的主因之一。胡偉良說,勞動部統計顯示,營造業平均年齡超過48歲,年輕勞工比例不足兩成;人力短缺導致工資連年上漲,加上鋼筋、水泥等原物料漲幅超過20~30%,使得每坪建築成本(營造+管銷完費)已突破30萬元,再加上耐震、綠建築、智慧化等新制規範,品質雖提升,但成本同樣高漲;若無法透過模組化施工、預鑄工法、AI+BIM技術降低成本,房價恐難有實質下修空間。
 
而台灣多年來資金過剩,超額儲蓄率連續超過10%,但可投資的產業有限。胡偉良指出,股市波動大、利率偏低,使得房地產成為最穩定的「避風港」;這也是為何即使政府打炒房,仍有大批資金湧入預售市場的原因。他認為,若政府不開發新的投資渠道(如基礎建設REITs、綠能債券、長照產業基金等),這些游資仍會回流房市;真正要調控房市,必須建立「房產之外的投資選擇」。
 
房地產長期被視為身份與安全感的象徵。8成以上民眾認為「一定要買房」,導致台灣的租賃市場長期發展不足。胡偉良表示,這種觀念讓家庭資源過度集中於房產投資,排擠教育、創業與生活消費,未來社會的轉型必須從觀念著手,擁有房子不再是唯一成功標誌,「住得安心、住得舒適」才是新的價值觀。政府可透過稅制優惠與長期租約鼓勵租屋制度化,並讓企業與民間力量參與社宅建設,建立完整的租屋生態系。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