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spot_img

生成式AI正在削減新聞流量:從全球趨勢看台灣媒體的結構性危機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RISJ)最新調查[1],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正在徹底改變人們搜尋與接收資訊的方式。過去一年內,使用者主要利用AI「創造內容」(如生成圖像或摘要),但如今「查詢資訊」已成為最主要用途,比例從每週11%上升至24%。換言之,AI正取代搜尋引擎與新聞網站,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與知識的首要入口。[2]

[1]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RISJ), AI and the News Audience 2025 Report.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digital-news-report/2025

[2]也可以參考翁秀琪(2025),【搜尋】消逝時 傳統媒體的生存邏輯正在被改寫。https://www.mnews.tw/story/20250617ombuds001

從創作到查詢:AI使用行為的重大轉變

RISJ研究員Felix M. Simon指出,人們越來越常使用AI來「研究主題、回答事實性問題與尋求建議」。這種轉變意味著AI正逐步侵蝕原本屬於搜尋引擎與新聞出版商的資訊中介角色。[1]

研究涵蓋六個國家,美國、英國與阿根廷的使用者中,有超過六成在過去一週看過AI生成的搜尋答案(美國61%、英國64%、阿根廷70%)。而在這些看到AI回答的使用者中,僅三分之一「經常或總是」點擊來源連結,約28%則「很少或從不」點擊。這代表,越來越多使用者的資訊旅程,可能在AI摘要階段就結束,根本不會進入新聞網站。[2]

這一趨勢的影響不僅限於搜尋習慣的轉變,更涉及「資訊主權」的重構。當人類透過AI直接獲取答案時,新聞機構的角色從「資訊提供者」變成「被引用的素材供應者」。

出版商的焦慮:流量與青年閱聽人的雙重下滑

《華盛頓郵報》Arc XP系統負責人Matthew Monahan在倫敦新聞業會議上指出,全球出版商正經歷搜尋導流「下降10%至15%」的趨勢,更令人憂慮的是「年輕閱聽人的直接訪問流量也在下滑」。[3]

對新聞業而言,這代表兩層風險:

依賴SEO[4]的流量萎縮:搜尋引擎若將AI生成摘要置於首位,原始內容被邊緣化,網站點擊率自然下降。

品牌關係的鬆動:年輕族群原本就對傳統媒體品牌忠誠度低,如今又習慣由AI「總結」新聞,媒體更難建立辨識度與信任。

這些趨勢與近年各大媒體的流量危機相互呼應。據 Press Gazette 等媒體報導,多數英文語系新聞網站在 AI 生成摘要與搜尋導流變動下,出現搜尋導入流量的單位數至兩位數(約20%)百分比減少。

生成式AI如何重塑資訊經濟

根據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的 AI and the News Audience 2025 報告(Simon, 2025[5]),生成式 AI 正改變使用者搜尋與閱讀行為,使出版商流量受損。此趨勢意謂 AI 對新聞業的挑戰主要在「替代」而非「抄襲」;因此,當前的 AI 搜尋系統正造成內容曝光、廣告收益與資料回饋鏈條的中斷。

過去十年,新聞網站依靠搜尋導流與社群分享建立流量模式,形成所謂的「attention economy」(注意力經濟)。但AI系統,如ChatGPT、Perplexity、Google AI Overviews或Claude.ai,已能直接生成答案,讓使用者無需點擊原始新聞。

這種轉變導致「內容—流量—收益」的鏈條出現斷裂:

內容生產者失去可見性:若AI僅以摘要呈現結果,原始來源的曝光度大幅減少。

廣告與訂閱受衝擊:當讀者不再造訪網站,廣告展示量下降,付費牆也失去誘因。

數據回饋中斷:媒體無法追蹤使用者行為,難以進行內容優化與會員經營。

Felix Simon在RISJ的延伸報告中形容這是一種「invisible disintermediation」(隱形去中介化)——AI取代了搜尋引擎的中介功能,直接掌控資訊起點。[6]

AI的搜尋生態:封閉與透明的角力

Google的「AI Overview」目前尚未在法國全面上線,RISJ推測這與歐盟數位市場法(DMA)[7]及版權法框架有關[8]。法國出版商協會已警告,若AI使用新聞內容進行訓練與摘要卻不支付授權費,將可能構成「次級侵權」。

這場爭議的核心在於:AI生成內容究竟屬於「搜尋輔助」還是「內容重製」?若AI僅提供片段摘要卻取代了原文點擊,出版商理應要求平台支付「引用費用」(reference fee)或「資訊再利用費」(reuse fee)。

RISJ研究顯示,超過70%的新聞主管認為AI平台應在其摘要中明確標示來源、提供外部連結,並揭露資料來源政策。這與歐洲新聞聯盟(ENPA:Europea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及法國媒體議價制度的訴求一致。

對台灣與華語媒體的啟示

台灣媒體長期高度依賴搜尋流量與即時新聞更新頻率,以維持曝光與廣告收益。生成式AI的出現,正在動搖這個基礎。

1. 搜尋依賴的結構性風險

若Google在台灣全面推出AI搜尋摘要,媒體可能面臨以下情況:搜尋點擊率下降10–20%;網站停留時間縮短;廣告曝光量與訂閱誘因同步下滑。

這對原本就流量分散、訂閱基礎薄弱的台灣新聞市場,是一場「流量供應危機」。

2. 必須建立「被AI引用」的能力

媒體應開始進行「AI可讀化」(AI-readability)設計,包括:明確的標題層級(H1、H2)、段落結構與問答式摘要;在網頁中嵌入語意標註(schema.org metadata),讓AI更易識別來源;透明的作者、時間、出處標示,以強化可信度。

這些技術性工作將成為下一代SEO,也就是「AIO」(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ptimization)。

3. 建立直接讀者關係

生成式AI的普及將使「被動流量」進一步消失。新聞業者必須強化「自有管道」(owned channels),如電子報、Podcast、會員平台,主動經營關係。

舉例而言,《The Guardian》近年透過會員制成功減少對搜尋依賴,《Financial Times》則推行AI輔助的「智慧化推薦系統」以提高留存率。

4. 加入AI議價與倫理對話

台灣的《新聞與數位平台議價法》若最終通過,應納入「AI生成摘要」的授權與揭露條款。媒體需主動倡議「AI使用透明原則」,要求平台揭露訓練來源並提供補償。這不僅是經濟議題,也涉及公共資訊的正當性與民主監督。

從流量到信任:新聞價值的再定位

Felix Simon在另一篇分析中指出,「對新聞業而言,這些結果是苦澀的藥方」[9]。因為AI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信任的重構。當使用者習慣由AI提供「快速、整合」的答案,新聞的價值需重新被定義——不再只是「最快」,而是「最可驗證」、「最有脈絡」、「最具公共意義」。

對台灣媒體而言,這意味著兩條路:若繼續追逐短線流量,AI將加速內容商品化與邊緣化;若能藉AI轉型為「知識服務提供者」,則有機會在資訊過剩時代重新獲得信任。

AI不是終點,而是分水嶺

生成式AI的崛起,標誌著新聞產業進入「後搜尋時代」(post-search era)。它挑戰的不只是演算法,更是媒體存在的理由。

對出版商而言,下一步的關鍵在於:如何讓AI「引用而非取代」新聞;如何與平台建立公平的資訊合作機制;如何重新定義新聞的公共價值,使其在AI時代仍具不可替代性。

對台灣媒體而言,這是一場必須提早準備的結構性考驗。當讀者的資訊起點從Google轉向AI助手,新聞網站若仍停留在流量思維,將在新一輪資訊革命中被悄然邊緣化。

[1]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RISJ), AI and the News Audience 2025 Report.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digital-news-report/2025

[2] 同前註。

[3] 同前註。

[4]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優化)是指透過技術與內容策略,使網站在搜尋引擎結果中獲得較高排名、提升可見度與流量的過程。

[5] Felix M. Simon, “Publishers say generative AI is cutting into their traffic. New research shows just why they’re right,” Nieman Lab, Oct. 10, 2025. https://sendy.niemanlab.org/w/YMg3X8Dx0QFOVfn1TE63Hg/kMlu2Chigbf763o892eWWR1pVw/FEaah892hClc8PRYxm1nYMJw

[6] 同註5。

[7] 歐盟《數位市場法》(DMA:Digital Market Act)及相關版權法框架,是用來規範大型數位平台的市場壟斷與內容使用,要求它們公平對待媒體與內容創作者、並支付合理授權費的法律制度。

[8]同註5。

[9] 同註1。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