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spot_img

膝蓋痛、手腳冰到睡不著?熟齡族入冬十大健康問題 中醫教你如何暖身、保健

1 16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氣溫驟降不只讓人手腳冰冷,更可能掀起心血管、呼吸道與關節等健康警訊。醫師提醒熟齡族從保暖到飲食都需留意,提早防範寒冬危機。

這幾年氣溫變化越來越極端,天氣轉涼的速度就像踩了油門般「急凍式下滑」!對多數人來說,這或許只是「泡湯、吃火鍋」的好時節,但對家中的熟齡長輩而言,這波冷空氣其實可能是一場無聲的健康危機。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冷」不只是天氣變化,更可能是致命警訊。

在季節交替、氣溫驟降的時節《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十大熟齡冬季健康問題」,帶你一起了解熟齡族在寒冬最常面臨的健康挑戰。

No.1 心肌梗塞、心臟病發

2 11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低溫使血管收縮、血壓升,心臟負擔增加。建議清晨傍晚低溫時減少外出、穿著多層次、頭頸四肢重點保暖,規律量血壓;若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疑似症狀出現,應立刻就醫。

No.2 咳嗽、感冒

3 10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除感染因素,中醫亦指與「脾虛生痰、氣鬱」相關。台中大里風澤中醫周佳儀醫師建議,可以廣陳皮水為基底,視體質加薏仁、生薑、百合或黃耆調理;天氣夠冷時可考慮冬令「三九貼」作為較易執行的外貼療法。

No.3 三高、慢性病

冬天活動量下降、飲食偏油鹹,血壓、血糖、血脂易波動。慢性病患須規律服藥與追蹤;飲食少鹽少油、多蔬果,並維持日常活動,泡湯須留意安全。

No.4 四肢冰冷、關節疼痛
中醫所稱「風濕」多與風寒濕入侵、氣血受阻有關。台中大里風澤中醫診所院長周佳儀醫師建議以薑、艾草泡腳促進循環、驅寒散濕,配合熱敷氣海、關元等部位助氣血運行,或以儀器薰蒸改善僵痛。

No.5 中風

中風是冬季必須警惕的「隱形殺手」,往往發作迅速、難以預料。

周佳儀醫師指出,這與「寒主收引」有關。天冷時血管收縮、血液濃稠易阻塞,引發中風。血壓忽高忽低、熬夜、過勞、情緒起伏與高鹽高油飲食,皆會增加風險。

她提醒,中風初期常見徵兆包括臉歪、口齒不清、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突發頭暈、視力模糊等,一旦出現應立即送醫。
中醫輔助治療可協助改善後遺症:針灸與雷射針灸能疏通經絡、刺激神經與肌肉、提升活動功能;中藥調理則補氣活血、促進循環,協助恢復日常穩定。

日常預防方面,應注意頭頸保暖、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充足水分與適度運動;平時可按摩合谷、太衝等穴位促進氣血流暢,降低冬天突發中風風險。

No.6 胸悶、胸痛
可能為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勞累型心絞痛多在受寒、情緒激動時發作,休息或舌下片可緩解;若疼痛劇烈且持續超過15–30分鐘、伴冒汗或呼吸困難,應盡速就醫。

No.7 頭痛、頭暈

4 5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冷風易誘發,熟齡族因頸部退化、循環變慢更顯著。外出戴帽圍巾、規律睡眠、補水與放鬆肩頸可減少發作;若突發前所未有的劇痛並合併神經症狀,需立即就醫。

No.8 疲倦
低溫使循環與代謝下降、日照減少也影響精神。固定起床時間、白天日曬,並補充鐵、B群、鈣、鎂以維持能量與神經功能;長期無力應排除其他疾病。

No.9 情緒低落、憂鬱

5 2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入冬日照變短,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失衡易致焦慮、低落。可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香蕉、雞蛋、堅果、豆類)與Omega-3,並維持規律作息、日曬與運動,減少孤獨與壓力。

No.10 跌倒、骨折

6
圖片來源:網路溫度計

關節僵硬、地面潮濕增風險;髖部骨折復原期長、併發症多。日常應保持地面乾燥、加裝防滑墊與扶手、確保照明,並讓拐杖易取用。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7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