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台北市地政局統計,從2012年到2025年這13年間,台北市公寓房價「幾乎原地踏步」。為何會如此?不動產專家、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點出背後原因,他說明,包括價值衰退、重建更新的不確定性、比較效應,都會讓公寓價格難上升,且現今年輕族群都偏好電梯大樓,也讓老公寓的市場需求大為下滑。
由官方統計顯示,台北市公寓房價難上升,2012年8月標準住宅平均單價為每坪42.68萬元,到了2025年6月僅微漲至48.50萬元,累計漲幅僅13.6%,甚至低於同期通膨率的15.6%;換言之,公寓在實質購買力上「不漲反跌」。

反觀大樓市場,同期標準住宅單價從48.95萬元一路上升至81.09萬元,漲幅高達65.7%;而15坪以下的小宅價格也上漲54.7%,漲勢遠勝於公寓。胡偉良說,這樣的對比顯示出市場結構性轉變,老公寓的價值不再穩固,甚至正被新屋與小宅市場邊緣化。
公寓價格長期停滯,胡偉良分析,背後有三大主因;第一是使用價值衰退:多數公寓屋齡已逾30年,設備老舊、格局落後、隔音差、公共安全不足,且沒有電梯、不便代收包裹、缺乏垃圾集中區與管理委員會,讓居住品質明顯落後於大樓;而年輕族群與新婚家庭對生活便利性要求提高,自然不再願意選擇公寓,市場需求逐年下滑。
第二是更新的不確定性:理論上,公寓具備土地持分高、重建潛力大的優勢,但實際上能成功改建的比例極低;台北市每年核准的都更案件雖逐年增加,但相對於數十萬戶老公寓而言,成功率仍屬鳳毛麟角;從整合、送件、審議到開工動工,少則五年、多則十年,過程中一戶不同意都可能卡關,市場對「可都更」的期待逐漸轉為「不確定能否都更」的保守認知,進而拉低公寓市場評價。第三是區域比較效應:當周邊大樓陸續更新、街廓景觀翻新、公共設施提升,未改建的老公寓就會顯得突兀、老舊、價值感下滑,從房地產評價角度看,這就是典型的「負面外溢效應」,鄰地升級,自己反而貶值。
不過胡偉良表示,公寓也有其潛在價值以及不可取代的優勢,最大特色是「實坪大、室內使用面積高」,相同總價下,公寓往往能多出約30%的實際使用空間,三房格局可輕易隔出書房或客房,居住空間高於坪效偏低的大樓。此外,公寓的土地持分相對較高,若位於精華地段,一旦遇上都更或危老改建,價值翻倍非幻想;近年台北市多起成功都更案顯示,地主分回的新屋價值動輒比舊屋高出一倍以上,例如同樣位於松江路、民生東路、內湖舊社區的公寓,若進入重建程序,分回後的換算價值往往高出原價1.5至2倍。
胡偉良指出,但上述這樣的「潛在紅利」,終究是少數幸運者才能享有的機會。對多數老公寓而言,若整合困難、產權分散、鄰里意見不一,重建的夢想就成了無期限的等待。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