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內政部即將提出虛坪改革,預計實施後將公設比降幅可達5%左右。專家認為,虛坪改革減少可登記的公設比面積,但實際上主建物坪數不變,總價也不變,但可能帳面上的單價會有所提升;而電梯不計入容積,住宅電梯比將進一步提高,並可望朝向「低公設比、高得房率」發展。
寶和建設總經理張應偉分析,在921地震後,建築法規修正後提高結構耐震與逃生設計,加上近年人口結構改變,購屋者對於服務性公設、多樣機能追求提高,都讓公設比持續提高,這一點在小坪數住宅尤其明顯。

當下的公設比大約落在34至36%,未來虛坪改革取消車道公設比登記等政策後,讓公設比可能落在29至31%;公設比減少、主建物不變,讓表面上主建物的比例提高了,對消費者來說可買到的「看似更多、實際上不變」。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提到,銷售房子時,會發現消費者對公設比的接受極限大約是34%,若到35%就很難接受。目前的虛坪改革除了要讓車位無法再偷坪之外,有提到要讓沒有買車位的消費者,不分配地下的公設比,但他認為很困難。
賴正鎰說,地下室有蓄水池、機電室,還有其他的設施,怎麼可能不分配公設比,這部分政府可能還沒有講得很清楚,至於「一般電梯增列為免計容積」,的確可以有效降低公設比。
張應偉表示,「一般電梯增列為免計容積」後,未來只要基地面積容許,建商導向從善如流,盡量增設電梯比,過去10多戶共用2戶電梯的情形將有機會減少,對於住戶來說更能減少等待電梯時間、增加居住品質。
至於管委會面積上限為基地容積的1%,且不得超過100平方公尺等規定下,「免計容積的設施既然減少,未來在總價與法規雙重壓力下,建商一般都會選擇簡化公設項目,過去的娛樂性設施也會相對應減少。」
張應偉分析,未來房地產市場將進入「低公設比、高得房率」的時代,市面上一般住宅不含陽台的得房率大約落在52至55%,而注重坪效的住宅不含陽台的主建物比例約落在58至59%,得房率將會成為品牌價值的分水嶺;以權狀25坪住宅為例,坪效高的產品室內主建物約15坪,擁有獨立客餐廳、2套衛浴,2間雙人房臥室,消費者的感受也將更直接。
更多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