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1986年起全台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年輕世代感染率大幅降低,不過B肝風險絕非過去式!尤其「B肝疫苗斷層世代」,也就是1986年前出生、現年39歲以上的民眾,屬帶原高風險族群,恐面臨「B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威脅。11月17日為「世界肝炎篩檢週」起跑日,國健署林莉茹副署長指出,台灣每年約有1.2萬人罹患肝癌,而死亡人數約7,500人,且患者B肝帶原的比例高;終生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8月起也擴大到39歲至79歲民眾,呼籲了解「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目標為邁向功能性治癒、降低肝癌風險。
台灣民眾對B肝病識感低 了解何謂「B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說明, B肝疫苗全面施打,讓台灣的B肝防治位居全球前列,不過該會7月針對1,076位受訪者的電訪調查卻發現,不少民眾對B肝仍缺乏了解,顯示還有進步空間。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楊宏志主任指出,在台灣肝癌的發生數與死亡數仍居高不下,其中70%肝癌成因與B肝相關,每年造成5,000人死亡。
楊宏志主任進一步說明,B肝病毒(HBV)長期依附在肝臟細胞,即為B肝帶原者,其中約40%會有肝臟發炎而形成慢性B肝,肝臟可能出現發炎、纖維化、壞死情形;15至20%的慢性B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每年更有3至5%的肝硬化病友進展為肝癌。
定期追蹤有2目的!罹慢性B肝 肝指數正常、無不適不代表沒事
楊宏志主任指出,台灣39歲以上的人口,有超過90%曾感染HBV,其中12至15%成為帶原者,同時高達30至40萬人無症狀、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更有患者直到症狀嚴重,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帶原者。而慢性B肝病程進展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不活動帶原期和病毒再活化期,其中免疫清除期和病毒再活化期的病毒量、肝指數、肝臟發炎程度等皆高,肝硬化和肝癌風險增加;免疫耐受期、病毒再活化期的罹病風險也不等於0,應持續追蹤,定期透過抽血和超音波檢查掌握肝功能狀況。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醫師表示,B肝治療效果與病毒量和免疫系統的反應相關,病毒量過高過低,治療效果都相對欠佳,因此並非所有病毒帶原者都適合一診斷就立即用藥,定期追蹤不只是監測肝硬化與肝癌的發展,更是為了找到最佳的治療時機點。
B肝帶原者僅3成穩定追蹤 什麽是「功能性治癒」?
余明隆校長表示,台灣目前約有200萬B肝帶原者,不過因無明顯症狀容易讓患者以為沒事,加上生活忙碌而輕忽疾病,只有2至3成穩定追蹤與治療。而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和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除了未施打疫苗的「斷層世代」,包括洗腎、免疫不全、器官移植和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以及同住家人有B肝感染等高風險族群都建議應主動進行篩檢。
B型肝炎一旦感染、形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帶原者必須持續規律追蹤,若已出現肝硬化,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尚無肝硬化者,則應至少每6個月追蹤一次。余明隆校長指出,國際各大治療指引已將「功能性治癒」列為重要治療目標,指的是在停止藥物治療後,持續24週檢測不到B肝病毒DNA和B肝表面抗原(HBsAg)。若能達成功能性治癒,有望避免惡化至肝硬化,降低未來肝癌風險,並提升免疫功能,進而減少復發率;目前經診斷達到功能性治癒者每年約1至2%,但仍需定期回診追蹤觀察。
帶原者常忽視肝癌風險 高風險群應儘早篩檢、定期追蹤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黃婉瓊執行總監也分享,曾有一位來自嘉義的司機為B肝帶原者,在該會的篩檢活動中查出胎兒蛋白過高,後續護理師連續一個月致電給他都被拒絕。經過家訪以及太太的勸說,患者同意前往就醫,並被診斷為肝癌,左右肝臟都有腫瘤。雖立即啟動治療,患者還是在兩年後離世,留下母親、太太和女兒,成為遺憾。
林莉茹副署長也表示,全國約有6,0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B、C肝篩檢服務,且可透過一次抽血檢查同步進行,呼籲高風險群儘早接受篩檢。病毒的狀態會變動,隨時可能反覆發作,余明隆校長表示,針對已確診為B肝帶原者的民眾,會邀請其加入「B肝定期追蹤計畫」,醫護端將及時聯絡逾期未回診者,透過「主動出擊」提高追蹤率。
【延伸閱讀】
同是B肝患者肝癌風險分高低 臺大研究揭:「表面抗原濃度」可用於評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44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